
读三国演义有感600字(通用4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三国演义有感600字(通用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三国演义有感1
《三国演义》,四大名著之一,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有刘备啊,吕布啊,赵云啊等等英雄好汉,我最为欣赏的是五虎将之首——关羽。
关羽与刘备、张飞结拜为兄弟,排老二。大家应当知道,关羽因战败,为了保护嫂嫂而降于曹操。但降于曹操后,他一直想着有一天回到故主——大哥刘备的身旁。正因如此,古人常云:“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就是关羽。
在曹营的时间里,关羽的一个微小举动或一句言语都让我称赞不已。曹操见关羽的战袍旧了,便将一新战袍赠给关羽。关羽把新袍穿在里边,外边仍旧穿上旧袍。曹操问:“云长为什么如此俭朴?”关羽答道:“我没俭也;旧袍是大哥所赐,我穿上就像和大哥见面,不敢以丞相的新袍而忘兄长的旧袍,所以穿在外面。”关羽的举动让我想起了现在某些人的性情:见利忘义。见到利益就两眼发光,忘记之前的朋友。这样的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还很多,如汪兆铭(也就是汪精卫)、李斯等。正是他们,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添加了不可逆转的毛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增加了很多曲折。
又说回关羽,关羽的忠义例子,最使我记忆深入的还有一个:关羽义释曹操时,曹操赤壁战败,逃向华容道。孔明在华容道里安排了几名大将阻击曹操,但又恐关羽会怀旧情放走曹操,便让他立下军令状:如果放走曹操,就被斩杀。但关羽乃一个完完全全的忠义之人,在面对曹操时想起当日曹操的许多恩义,与之前五关斩将之事,又看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让曹操走了。后人有诗曰:“曹瞒兵败走华容,正与关公狭路逢。只为当初恩义重,放开金锁走蛟龙。”
每个成功的人都是忠义之人,知恩图报,不会面利忘义。同学们,让我们从小养成这类性情,并朝着梦想努力!做一个晓得感恩的人吧。
读三国演义有感2
生活中有许多书使人受益,或使人如痴如醉,或使人大饱口福,或使人浮想连翩。但令我最难忘的好火伴是《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述了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团体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三国演义》故事中我感受最难忘的是“火烧赤壁”,在看到“火烧赤壁”这一章时,就有十分深入的印象。在生活中,我就像曹操一样,中了“连环计”,记得那一次,我去买菜,本想挑便宜买个大西瓜,结果回家后才发现西瓜虽大又便宜,但是不甜。我当时就后悔了,后悔中了老板的“连环计”啊!
“三顾茅庐”这一章,我能感遭到刘备十分恳切,有诚意,请了好几次都不放弃,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对人要恳切,这样他人才会乐于帮助你,相信你。在平时的学习中,当我遇到困难时,我的好朋友就会向我伸出援手,同学有困难找我帮忙时,我也会尽力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不是诚信友善的最好体现吗?
当我又看到“草船借箭”,文中讲述了他三天造十万支箭的事。我觉得我们生活中,要放聪明点,虽然说到不了诸葛亮的聪明程度,但也要机灵变通。生活也是这样,当时我在算一道数学题,用一种方法不行,就变换另外一种方法,换一种思路想问题。果然,我很快地算出了答案。看到文中第十八回,周瑜气的'不行,既赔了夫人又折兵,当时,我突然有些感悟:这一章告知我们做任何事情不要轻易地下决定,要斟酌周全后才能做行动。
《三国演义》的故事令我浮想连翩,使我更加快乐。我不但学习到了文化知识,而且也晓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我爱我的好火伴——《三国演义》。
读三国演义有感3
读书,犹如与不计其数的名人交换;读书,能在沙漠中迷路时找到方向;读书,是在与一名位睿智的老师对话;读一本好书就像是种子在濒临死亡时遇到了雨露,在非常的黑暗中看见了一丝死曙光。所以,我从小就酷爱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习惯。
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喜欢看连环画。一个个精彩的画面,陪伴我度过了12个春夏秋冬。转眼间我已步入六年级的学堂,学的字也愈来愈多,因而古今中外的名著我都喜欢看。特别是我国的四大名著,其中最使我爱不释手的是《三国演义》。
“滚滚长江东流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春山照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看惯秋风春风”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三国演义》的开篇词。多么有气势的开篇词啊!让我久久不能释怀,多少的英雄人物让我刻骨铭心。一代奸雄曹操,有忠有义的关云长,智慧卧龙诸葛亮,可最令我爱好的是关云长。
有多少章,多少篇写出了关云长的忠义,写出了关云长的智勇。他过五关斩六将,斩颜良,诛文丑,充分体现出了他的智和勇。有一回写关云长为了保住甘、糜二嫂,被曹操给抓了,可曹操不想杀有能力之人,对他热忱地接待,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又送美女十人,还封他为汉寿侯。关云长不受恩赐,将美女送给二嫂做女仆,其他逐一谢绝。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了关云长的忠义之心。读《三国演义》让我晓得了同学之间要珍惜友谊,要互相干心、相互帮助,要学会共处。
书是收获知识的土地;书是为祖国之花施肥的营养品;书是一名知识丰富的老师;书是我最好的朋友。我爱读书。
读三国演义有感4
今年寒假,我再次翻阅了《三国演义》一书,每次看我都有新的收获。
《三国演义》一书主要讲述了汉代末年,朝廷昏庸,曹操、刘备、孙权前后产国魏、蜀、吴,三分天下,经过几十年的相互吞食,魏司马氏夺权,前后吞来蜀、吴、终究统一天下。
总观全书,作者书中的主角明显是蜀国,读都自然喜欢蜀国一点,通常为蜀军败,则伤;曹军败,则喜。我也在这列大军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隆中人,刘备三出茅庐落后入蜀国政坛,以超高的智慧协助蜀国站稳脚根,开疆扩土,赤壁之战他功不可没,三气周瑜他削弱敌国,七借荆州他兵不备刃增蜀国土……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刘备临死前许诺:“鞠躬尽瘁,死而后以。”他的忠心耿耿深深入进了我的心中。可这位“智绝”,本来可以有更大的功劳,统一天下也不为过,但刘备去逝,刘禅继位,蜀国大势已去,七擒孟获,七出祁山,是他在兑现对刘备对蜀国的许诺,就连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依然在军营中劳作。时隔千年,杜甫也在诗在感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就是这样一名智绝,用忠心,智慧而流传千古,怎不使人敬佩而印象深入呢?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诸葛亮七出祁山有点儿循规蹈矩,去攻克魏国也不止只有祁山一条路,再说了祁山很贫瘠,就算得到了也没甚么用。如果诸葛亮当时会仔细想一想,蜀国或许也不会这么快就被灭了呢。
《三国演义》一书,重现了当时烽火纷飞的时期,让读者也能在感叹之余,思考一切可能。
三国成立了诸葛亮也应当不会后悔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