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关心短信 > 正文

回避型依恋人格

发布时间:2021-04-11

回避型依恋人格

迷恋理论首先由英国精神病学家 John Bowlby提出,1944年他进行了一项关于 44名少年小偷的研究,首次激起了他研究母子关系的兴趣。随后,他展开了一系列"母亲剥夺"的研究并指出:在个人生活的最初几年里,延长在公共机构内照料的时间和/或常常变换主要养育者,对人格发展有不良影响。1969年,Bowlby的关于迷恋的三部重要著作的第一部问世,它论述了婴儿与照顾者之间的联系,该观点具有划时期的意义:迷恋并不是来自母亲的喂食行动及人类性的驱力,它是生命系统的一部份,虽然它在全部生命进程中都存在,但在儿童初期最明显,儿童只有把父母作为安全基地才能有效地探索其周围环境。假设婴儿不寻求并保持与照顾者的亲近,这无助的人类婴儿就会死亡。


自 20 世纪 60 年代 Bowlby 对迷恋进行精细研究开始直到现在,迷恋理论研究已不单单表示亲子之间的迷恋关系,还扩大到了人格领域。
研究认为,儿童期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迷恋特点,成年以后依然会显现出来,所以成年人也应当具有和儿童一样的迷恋类型分类。分成躲避型、安全型、焦虑-矛盾型
躲避型


与他人密切令我感到有些不舒服;我发现自己很难完全相信和依托他们。当他人与我太密切时我会紧张,如果他人想让我更加密切一点,我会感到不自在。在人群中约占20%
安全型


我发现与他人密切其实不难,并能安心肠依赖于他人和让他人依赖我。我不担心被他人抛弃,也不担心他人与我关系太密切。在人群中约占60%
焦虑-矛盾型


我发现他人不乐意像我希望的那样与我密切。我常常担心自己的伴侣其实不真爱我或不想与我在一起。我想与伴侣关系非常密切,而这有时会吓跑他人。在人群中约占20%
迷恋理论第一讲,
我们先从躲避型开始讲起
小知识
美国《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对躲避型人格的特点定义为:
1.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遭到伤害。
2.除至亲以外,没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唯一一个)。
3.除非确信受欢迎,一般总是不愿卷入他人事务当中。
4.行动畏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尽可能逃。
5.心里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缄默无语,怕引人笑话,怕答不出问题。
6.敏感羞涩,惧怕在他人眼前露出窘态。
7.在做那些普通但不在自己常规中的事时,总是夸大潜伏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冒险。
只要满足以上其中四项,便可诊断为躲避型人格。



躲避型迷恋人格与自卑情绪有很大的相干,他们更容易对他人产生不信任。躲避型迷恋模式的产生与童年缺少情感互动有很大的关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中,男孩子更容易被寄与坚强、哑忍的性情期望,父母常常不会与儿子有较多的情感交换,愈甚者不允许男生表达情绪,比如“男孩子不准哭”等教育理念。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的男生,不但躲避自己的情感需求,同时也会躲避他人对自己的情感需求。
恋爱关系
在恋爱关系里,躲避型人格的恋爱表现是非常典型的。他们常常很难关注到另外一半的情绪情感变化,对恋人给予自己的关怀也常常表现得十分冷漠。所以躲避型人格很难保持一段稳定的感情,由于除非遇到特别能够勾起他们豪情的人,他们总是会被怀疑对当下爱情的投入不够深。


其实躲避型人格的冷漠表现其实不意味着他们不爱自己的恋人,他们只是不晓得如何处理情绪,所以选择忽视情绪,不晓得如何表达情绪,所以选择隐藏情绪。以致于看起来像一个冷冰冰的冰块。有趣的事,在没有开始恋爱关系前,他们这样的特质却十分吸引人。
在生活中,有躲避型人格障碍的人被批评指责后,常常感到自尊心遭到了伤害而陷于痛苦,且很难从中摆脱出来。他们惧怕参加社交活动,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当而被人讥笑讽刺,因此,即便参加集体活动,也多是躲在一旁沉默寡言。



想与人来往,
又怕被谢绝、厌弃,
想得到他人的关心与体贴,
又因害臊而不敢亲近。
这些才是躲避型人格的真实心理。
“躲避迷恋型人格障碍,就是想要你的内心需要他人的理解和灵魂上的安慰。但是你也不是很需要他人太过迷恋你,距离永久都掌控不好。”
如果生活中,你发现你就是这样的人格,也不要被定义给束缚了自己,每件事都做得谨慎翼翼,惧怕出错。如果意想到自己的行动已阻碍到自己更好地生活,那末寻求心理帮助以取得个人成长也许会是不错的选择。


你的赞美是我坚持原创的动力!

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