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关端五节的故事
有关端五节的故事(一):
屈原投江
为了记念爱国诗人屈原,居民为了不让跳下汨罗江的屈原尸体被鱼虾吃掉,因此在江里投下许多用竹叶包裹的米食(粽子),并且竞相划船(赛龙船)期望找到屈原的尸体。
有关端五节的故事(二):
恶日说
在先秦时期,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据《礼记》载,端五源于周朝的蓄兰沐浴。《吕氏年龄》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着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诞生。其父要其母不好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擅长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叙:“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且人们还避“端午”忌讳,称之为“端五”。
有关端五节的故事(三):
伍子胥的忌日
传说伍子胥助吴伐楚后,吴王阖闾去世,皇子夫差继位,伐越大胜,越王句践请和,伍子胥主战,夫差不听,却听信奸臣言,赐伍子胥自杀,并于于五月五日将尸体投入江中,尔后人们于端五节纪祀伍子胥。
有关端五节的故事(四):
白蛇传
传说白蛇白素贞,为了报答许仙的恩惠,与许仙结为夫妻的凄美的感情故事,传说端五节当天白蛇喝了雄黄酒,差点现出蛇形,加上法海白蛇及水淹金山寺的情节,都是脍炙人口的民间戏曲的曲目。
有关端五节的故事(五):
曹娥寻父尸
东汉孝女曹娥,因曹父溺江而亡,年仅十四岁的她沿江豪哭,经十七日仍不见曹父尸首,乃在五月一日投江,五往后两尸合抱而浮起的感人业绩,乡人群而祭之。
有关端五节的故事(六):
龙的节日说
这类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五考》和《端五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
(一)端五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干。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联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风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风俗的遗址。
有关端五节的故事(七):
越民族图腾祭说
年龄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以后,化为涛神,众人哀而祭之,故有端五节。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以后子胥投靠吴国,带吴伐楚,五战五胜,攻破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孙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伍子胥推荐,应完全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守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都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五节亦为记念伍子胥之日。
有关端五节的故事(八):
记念孝女曹娥说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很多天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往后抱出父尸。
相干浏览:
关于端五节的由来,其实向来都说法不一。有些人都将它视为是记念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的爱国诗人屈原。有人说,这一个节日在古代,是一个消毒避疫的日子。根据文献上的记载,和历代相传流行下来的许多端五风俗,五月被视为“毒月”、“恶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因此这一天便流传了许多驱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风俗如:插蒲子艾叶、喝雄黄酒、祭五瘟使者等。
关于端五节的由来,其实向来都说法不一。有些人都将它视为是记念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的爱国诗人屈原。有人说,这一个节日在古代,是一个消毒避疫的日子。根据文献上的记载,和历代相传流行下来的许多端五风俗,五月被视为“毒月”、“恶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因此这一天便流传了许多驱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风俗如:插蒲子艾叶、喝雄黄酒、祭五瘟使者等。
关于端五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记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听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众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屈原]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立刻画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齐聚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尔后才逐步发展成为龙舟比赛。‘看来,端五节吃粽子、赛龙舟与记念屈原相干,有唐朝文秀《端五》诗为证:“节分端五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迎涛神,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很多天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往后抱出父尸。年龄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以后,化为涛神,众人哀而祭之,故有端五节。
龙的节日,这类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五考》、和《端五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五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干。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联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风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风俗的遗址。
恶日,在先秦时期,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年龄》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着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诞生。其父要其母不好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擅长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叙:“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夏至,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五”始源又一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文娱活动,可见没必要须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五节风俗中的一些资料,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五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五节正是夏季当中,故端五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记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记念日归之于他。
记念女诗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善于诗、词、歌、赋,并且爱好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在预谋起义时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勇敢就义。后人为敬佩她的诗,哀悼她的忠勇业绩,因而,与诗人节合并来记念她,而诗人节又是因记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