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康永:人生其实不是拿来用的
每一个人都好像上好发条的娃娃,你只要拍他的后脑一下,他就理直气壮地问:“这有甚么用?”
大学毕业时,爸说:“你一定要念一个硕士学位。不用念博士,可是硕士是一定要的。”
为何“硕士是一定要的”?我没问。
爸爸对我的要求非常少,所以一旦他开口了,我都很“上道”地照单全收。固然,也由于硕士大都很容易念,选个容易的科目,常常可以在9个月内就拿到硕士。
博士就麻烦很多,要是不幸遇上贪图便宜人工的指点教授,想把研究生一直留在身旁帮忙,那一个博士学位耗掉你十年以上,也是常有的事。所以我就很安然地接受了爸的唆使。
“没问题,一个硕士。”我很有精神地复诵一次,好像柜台后的日本料理师傅。
“而且要念一流的学校。”爸进行第二阶段的唆使。
“没问题,一流学校。”师傅复诵客人点的第二道菜。
我固然很同意“念一流学校”的想法。
大学四年,整天听我有学问的好友阿笔不断告知我西方最利害的几所大学,到底都利害在甚么地方:柏克莱待了多少个得过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医学院又完成了甚么手术、德国的法学博士和美国的有何不同、牛津的研究生吃晚餐时要穿甚么、康乃尔的研究生为何自杀比例最高……聊的都是这一类的事情。
对在台湾各种烂学校混了十几年的我们来讲,没事就把这些知识神殿的名字,在牙齿之间盘弄一番,实在是个方便又悲伤的文娱。就像两个台湾的初中男生,翻看着《花花公子》杂志拉页上的金发兔女郎,夹杂着向往和民族的自卑。
爸对学位的唆使,已清楚收到。“一流学校,硕士就好”。轮到我对爸开出条件了。有风格的料理师傅,是不会听凭客人点甚么就做甚么的。客人可以要求吃生鱼片,可是有风格的师傅,会决定此刻最合适做生鱼片的,是哪种鱼。也就是说,你点归你点,未必吃得到。
“爸,我只念我想念的东西喔。”
“可以,不要念太多就好。”
爽快。这是爸跟我随着岁月培养出来的默契。各取所需,互蒙其利。不过,老实说,“我取我需”的状态,仿佛比“爸取爸需”的状态,要多那末一两百次吧。
我想念的东西,对一般的台湾爸妈来讲,仿佛有点怪。
我想学舞台剧。
还好我爸不是“一般的台湾爸妈”。
从小到大,爸历来没问过我:“这有甚么用?”
“这有甚么用?”几近是我们这个岛上,最受欢迎的一个问题。每一个人都好像上好发条的娃娃,你只要拍他的后脑一下,他就理直气壮地问:“这有甚么用?”
“我想学舞台剧。”“这有甚么用?”
“我正在读《追思似水年华》。”“这有甚么用?”
“我会弹巴赫了。”“这有甚么用?”
“我会辨认楝树了。”“这有甚么用?”
这是我最不习惯回答的问题,由于我没被我爸问过这个问题。
从小,我就眼睁睁看着爸妈做很多“一点用也没有”的事情。爸买回家里一件又一件动不动就摔破的磁器水晶;妈叫裁缝来家里量制一件又一件繁复的旗袍;一桌又一桌吃完就没有的大菜;一圈又一圈推倒又砌好的麻将,历来没有半个人会问:“这有甚么用?”
“漂不漂亮?”“喜不喜欢?”“好不好吃?”这些才是整天会被问到的问题。
长大以后,愈来愈常被他人问:“这有甚么用?”才忽然领悟很多人,是随着这个问题一起长大的。
我不大肯定—这是否是值得庆幸的事。一直到,反复确认了“人生最重要的东西,其实都没有甚么用”时,才觉得自己运气真好。
人生,其实不是拿来用的。
爱情,光荣,正义,尊严,文明,这些一再在昏暗时刻解救我、安慰我的气力,对很多人来说“没有用”,我却坚持相信这都是人生的珍宝,经得起反复寻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