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独,逼一个女生优秀
文/杨熹文
1
接受一个采访,讲到我在新西兰的生活。
“我住在一个十五万人口上下的城市,守一个爱人和一块菜地生活,除读书写字健身,再无其他嗜好,日子摊平,365天均以这类方式度过。”
采访人问我为什么要选择这一种生活?
我说这类生活给我孤独的机会。
为何需要孤独?
“由于孤独逼我优秀。”
2
有时回国内生活二十几天,镀一镀东奔西走的热烈,而后回到新西兰,迫不及待开始独处的生活。
褪去繁华的外衣,回归生活的基本,重新拿起对时间的掌控感。在一座清净的小城,逐日独处八个钟头,一个小时给跑步,两个小时给读书,五个小时给写字,其余时间与爱人享柴米油盐,保持三两知己的单纯社交,日子不用很用力就可以活得安心。
一直以来都在努力复制村上春树的生活方式,“凌晨4点起床开始写作,7点吃早饭,然后去跑步10千米,下午搞翻译,晚上听音乐,喝点小酒,9点不到就上床。”
无需等待谁的参与才能开始一件事,无需有谁陪伴才能进行下去,孤独就给人这样的气力,日子因独处变得纯洁,过成一气呵成式的篇章,既能令人生显现条理,又给人以稳定的进步。
孤独看起来可悲,却让人主动掌控生活的节奏。独处看起来无聊,却是一种很好的能力。
成长就是逐步脱离依赖的进程,独处让一个人变得坚强,认清自我,形塑当下,同自己对话,得出深入的思考。
孤独逼一个人优秀。
3
周国平在《独处是一种能力》里写道,
“人在孤单中有三种状态。一是惶惶不安,茫无头绪,百事无意,一心逃出孤单。二是渐渐习惯于孤单,安下心来,建立起生活的条理,用读书、写作或别的事务来驱逐孤单。三是孤单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引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
这也是三种境地。孤独的人起先惧怕孤独,进而享受孤独,最后需要孤独。
七年前刚独居,正值二十岁初始,置身于陌生的国度,迫切开始新生,对一切热烈向往,却不被很多热烈接纳。看不到的景观,谈不下去的朋友,消费不起的节目…我像受了神的处罚,被逼退到一个生存的角落。
我在那里苦守着没法与人分享的生活,看动漫,刷手机,躺床上望天花板,试图把这漫长的时间用一切方式打发掉。外面越热烈,我越抗拒孤独,孤独是寂静的黑夜,是滴嗒的钟表,是内心发酵的苦闷。我怕死了孤独,我问自己,有甚么比年轻时的孤独更可怕?
4
读刘瑜的孤独,“适应孤独,就像适应一种残疾。”
孤独是需要适应的,就像再深的伤口也会结痂。孤独让人接受现状,习惯与自己相处。我照旧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去打工,一个人去超市,我不再怜悯自己,我开始明白自己为什么孤独。
我开始明白人与人的交往,是需要建立在“懂”的基础上,我开始明白人对热烈的向往,需要根基与底气。我开始明白,有些事不需要有人同行,有些事不能与人同行。我接纳了孤独,孤独也接纳了我。
我终究能够读懂叔本华的“要末孤独,要末庸俗”,已是二十五岁。
能够安心独处,并且尽力从热烈中争取一些孤独给自己。用这些时间构建生活的线条,制定人生长短时间计划,把重心放在自我成长上,精简交际圈,只被正面能量的人和事吸引。
孤独是锻炼心智的进程,一个人在孤独里变得成熟,坚强,清楚,找到成长的节奏,而我发现原来大多数能让人优秀的事,只能自己做,如浏览,如运动,如写作,如思考…孤独给予我价值,我珍惜孤独。
5
每一个终究爱上独处的人,都会经历这三个境地。第一个境地让人与孤独斗争,具有独处的勇气;第二个境地让人习惯孤独,剥离开自己对他人的依赖,从本身寻觅动力源。第三个境地让人看清,孤独是一种标准,一种高于随波逐流的标准。
一个向往孤独的人,一定想成为更好的自己,一个能够利用好孤独的人,一定可以在独处中收获许多价值。独处的能力在任何年龄都可以培养,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却越发艰巨。
很多人在年轻时具有很多独处的时间却不懂孤独的妙处,而老去时怀念孤独却无奈属于自己的时间愈来愈少。能在年轻时就具有面对孤独的勇气,培养独处的能力,才能尽早让自己变得优秀。
曾被这样一句话戳中心底,“不是优秀的人注定孤独,而是孤独的人只能优秀,好的孤独可让你洗心革面,笑对人生漫漫长路。”
人生只有短短数十载,愿你也能学会与自己相处,没必要再到热烈里才能定义自我,将这一份独处的能力常留意中,孤独并优秀着,你内心的丰富,终将抵得过浮华的热烈。
来源:请尊重一个姑娘的努力(ID:neversaynever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