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所有不读书的人:你将“死”于35岁
01
几年前,表妹去相亲,对方是一只优良股。
帅气,在政府部门上班,工作稳定。
所有人都看好这门亲事,虽然只见过一次面,表妹却坚决不同意。
我们问她缘由,表妹答,没文化。
和他聊天,他努力想表现幽默,讲的却是微博上被传烂了的段子。
点菜时,简单的几道菜,他还念错了菜名。
单位的情况,一问三不知。学企业管理的表妹,想和在商业局工作的他交换下专业问题,说到市场营销的“4P’s”理论,他一脸惊愕。
表妹总结陈词,这样不读书的人,再鲜明,也不能要。
亲戚们,为这门亲事惋惜了很久。去年国庆,我回老家,却偶然听到这位男士的消息:由于一次竞聘失败,他被调到了冷门科室。虽然忿忿不平,却没有能力也没有气魄,不敢辞职出去闯。35岁的人了,白天在单位混日子,晚上在家以酒消愁。
02
和硕士生导师做调研时,曾认识一个湘菜馆的年轻老总。
这家饭店范围不小,晚饭的高峰期,门口的迎宾小姐,就有八个。
一周的调研结束后,导师却对我说,不看好这家湘菜馆的发展。
我不解,导师解释,虽然现在饭店生意红火,但主要是老总父亲多年的功劳。现在的年轻老总,只有30几岁,既没有辛劳打拼过,也不精通管理知识,饭店的生意,只会每况愈下。
导师举例说,他和这个年轻老总交换过几次,但对方最感兴趣的,是如何辨识巴西咖啡的正宗度,是最新的大片。导师好几次提示,要他去大学里读读专业的管理课程,他嗤之以鼻。
再次见到这家饭店,已是两年后。打的偶然经过,看到的却是紧密的大门,大门上是鲜红的门面转让告示。
眼看他美丽繁华,眼看他昨日黄花。不读书,30多岁的老总,居然只做了两年。
03
就连读书和不读书的双胞胎,过的也是不一样的30几岁。
最近看新闻,一对双胞胎兄弟的遭际,让人感怀。
他们家境窘迫,弟弟从小酷爱读书,哥哥却对上学兴趣不大。高中毕业后,弟弟考上武汉大学。哥哥由于成绩不理想,16岁就去了珠三角的工厂打工。
十年后,弟弟成了大学副教授,由于科研成绩突出,马上要去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在他工作的学院,所有的人,都认定他前程无量。
弟弟早早结了婚,生了小孩,每天繁忙的体力劳动后,买码,是他唯一的爱好。儿子的教育,他漠不关心,心情不好时,就打老婆。虽然只有30几岁,人生却一眼可以看到尽头。
一样是亲兄弟,为何一个人有着无穷可能,一个人却在30岁时,鲜活的人生就已定型,乃至“死亡”?缘由无他,读书可以改变命运。
04
我不否定,有些人,一生不读书也活得很好。
但读书一定有种作用:让我们成为少数人,让人生具有更多的可能性。这在35岁后,会看得更清楚。
导演王潮歌,就有篇著名的演讲,名字叫《听说,绝大部份人死于36岁》。演讲说:“12年一个轮回,到36岁,家庭、工作、生活都趋于稳定。有人在36岁的时候会疲倦,每天做一样的事、吃一样的饭、走一样的路。36岁,截然分成两种人:一种是重复着36岁;另外一种就是开始寻觅新的人生”。
一个人读书越多,本身能力就会越强,专业底蕴就会深厚,就可以够看到更大的世界。通过读书取得了更大的后劲,他们的人生,自然就会开挂。这在20几岁时,可能其实不明显,但在更拼“内功”的30多岁,就会暴露无遗。
所以,有些人,35岁就已“死”了;有些人,35岁才刚刚动身。
05
固然,我所说的读书,其实不就指一个好的大学,乃至也不指一个高的学历。
它更指的,是不放弃学习,具有毕生学习的能力。
网络上的一个问题是,你上那末多年的学、读那末多的书,终究不还是要回到一座二三线城市,做一份普通的工作,或为人父,嫁作人妇,勤劳奔走,洗衣煮饭,何必折腾?
固然要折腾啊。
由于只有不停学习,不停折腾,谈吐才会自信,举手投才会大方得体。由于只有折腾,才能看到深层次的内心,你终究会知道,一切努力,终究不过是为了取悦自己。由于只有折腾,只有不停学习,才能把自己的素养与见识打赏给下一代啊。这样就算你再普通,再铅华洗尽,你的下一代从诞生时开始,他的血液就与众不同,眼界就与众不同。
由于只有不停折腾,不停学习,你的30多岁才能热火朝天。
这样的道理,不是每一个人都知道。但我希望你,能够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