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何他人看起来总是绝不费力?
文/霍老爷
刚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都会发现一件事情:
身旁会有很多比你有钱,比你颜值高,比你有才华,乃至比你更有趣的人,而且,他们在工作中还比你更努力。
有些人会因此发愤图强,把“比你有钱的人还比你努力”类的鸡汤文转发到朋友圈,信誓旦旦地昭告天下自己要更努力;
他们开始制定严格的计划,五点起来读书,白天拼命工作,晚上健身房打卡,朋友圈里满是他矫健的英姿,运动榜上连续几天排名第一。
可很快,他们的生活就崩溃了。
早起读书致使精力不足,工作中频频出错;效力低下致使频频加班,因而健身计划也不能坚持。
满满的时间表成了一张废纸,任何一个环节不能完成,那努力的结果究竟是甚么呢?
那些时间表上的项目,没有成为他的动力,反而成为一种负担。
更使人不平的是,当初那个自己对标看齐的对象,仍然云淡风轻。工作游刃有余,七八个小时不嫌累;健身计划照旧坚持,马甲线愈来愈轮廓分明;书也读了一本又一本。
究竟出了甚么问题?是自己天生怠惰吗,你也一遍遍在心底拷问自己。
1
天赋,让人更容易坚持
知乎上有个很利害的健身教练,是个深蹲220千克、卧推157千克、硬拉218千克的猛男,多年来带出学生无数。
他发现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能坚持健身多年的人都是有天赋的人。
这与大众的观念迥然不同。在我们看来,健身成功,体型好的的人都是勤奋的人,以为只要努力练习就能够成功。
但这位教练告知我们:这些能长时间保持好体型的人都是有天赋的人,是天赋增进了他们的努力。
他认为,只有有天赋的人材会获得吹糠见米的效果,才会乐意坚持健身这一个长时间投入才能看见产出的习惯。
没有天赋的人,在健身的进程中,需要投入更多的努力和时间才能看到回报,因此他们遭到的阻力也远大于有天赋的人。
而有健身天赋的人则不然,由于他每次运动都会有所提高,他的产出反过来也会鼓励他继续投入。
听了他的话我恍然大悟,他的理论可以适用于解释很多问题:
为何坚持化装的女生本身都是颜值高的女生?为何爱打篮球的总是篮球打得好的人?
2
意志力不足,正向反馈来补
有一个一万小时定律,只要你工作够一万个小时,就可以够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所以,很多人前仆后继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希望能够靠坚持取得成功。
但人们疏忽了一个问题,谁能够坚持一万个小时?
意志力是一个消耗品,如果长时间投入一个没有产出的事情,即便是铁人也坚持不下去。
读书也好、工作也好、健身也好,你眼里的艰苦,在他人看来都是轻松。
天赋或本身优越的条件,会为积极的正向反馈提供帮助,更有益于他们在自己选择的路上坚持下去。
一个尊长在体制内组织部门工作多年,他发现,能够走到更高岗位的人,通常诞生于家境优裕的家庭。
很多出身草根家庭的年轻人,最开始都非常拼命,但是很快就颓废了,对未来产生了动摇。
而富裕家庭的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笃定,这点在他们做选择的时候,最能体现出来。
由于已具有优越的条件,所以他们不会仅仅把钱作为自己的正向反馈,任何经历上的丰富和能力提升都会让他欣喜。
因此他们在斟酌发展问题时,眼光也相对长远。
一样是一个偏僻地区的有潜力的岗位,草根家庭的年轻人通常不敢去,由于怕去了就回不来了,这样几年下来,差距就很明显了。
即便有少部份草根家庭的孩子走上去,也会到某个阶段犯毛病,由于他们会产生一种想法:我辛苦多年,付出该有回报了。
而这样的毛病通常是致命的。
这个结论确切使人懊丧,那末怎样改变这类先天的天赋差距,改变劣势呢?
答案是建立一种积极的反馈机制。
3
想成功,先承认差距
201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随手写下一篇文章发在网上,没想到这篇文章飞速飙升到千赞,后来很快破万,关注者也随着飙升过万。
这时候我觉得,写文章太成心思了,因而一发不可整理,不到半年的时间写了几十万字。
我的成功就是在无意中建立了这么一个反馈机制,写作——得到赞美(关注)——继续写作。
这是一个正向的反馈,而且非常及时,虽然并没有现实的物资嘉奖,但确切得到了自我认同。
一无所有的年轻人,最需要建立的就是这类积极、及时的反馈机制,要重视自己的差距。
请杜绝与那些家境优越、颜值高身材好的天才们的比较,这会干扰你的反馈信息,让你产生焦虑和挫败感。
承认自己是一个普通人可能有点艰巨,但必须要承认差距,转变认知方式转而专注自己。专注当下,这是第一步要做的。
试着分解任务,分解越细越好。攀登一座高峰总是艰巨的,但攀登一个小山包会容易很多。
丢掉那些一小时读完一本书、一年跑2000千米、三个月成绩人生这些不切实际的目标,丢掉那些“快速成长宝典”,全力攀登你眼前的小山包,达成你的小目标。每个小目标的达成,都会带给你愉悦感。
重新构建你的人生地图。每个小目标都会让你产生动力投入这类长时间目标的坚持中。
完成一个目标,再完成一个目标,会让你构成一个“我有天赋”的感觉,往复循环,会构成一个路径。把成功变成一种习惯,积小成功为大成功。
这就是王健林老师教给我们的,“赚他一个亿”,完成一个小目标。固然我们的“一个亿”要小很多。
通过这三步,目标就是建立一个正向反馈机制,积极寻觅奋斗路上的乐趣,才是支持你坚持走下去的源动力。
愿每一个努力路上的人都有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