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你想变成更好的自己,全球都会为你让路
1
最近一个学设计的学妹来找我吐槽说,今年毕业校招面试了好几家时尚杂志,却全部被拒之门外,缘由居然是:看起来像个高中生。
学妹说,「看起来像个高中生」这句话狠狠地打了她的脸。
上了四年大学几近没甚么变化,打扮和蔼质还停留在高中阶段。而身旁好多同龄的,条件还不如自己的女生,早就在大学里洗心革面成了“女神”。
学妹来自小城镇,家里条件其实不算太好,从小被教育节衣缩食。
专业里其他女生相互评测着口红香水、鞋子包包,而她却只能自己默默做着作业,成了一个实打实的“理论派”。
她能将每一个设计师的作品倒背如流,却连一件优衣库的衬衣也舍不得买。
她觉得,只要努力,这些未来都会有的。
理想归理想,现实还是狠狠地给了她一个大耳光,让她后悔和惊醒。
她说,早知道现实这么残暴,大学里就应当尽早为自己投资,哪怕申请一张信誉卡,让自己提早具有一套完全的化装品、一些质感好的衣服,让自己的气质不只停留在精神层面,就不会在找工作时如此惶恐失措。
是啊,“惶恐失措”,不正是20多岁,一毕业就面临横跨学业、工作、婚姻三大事的年轻人们,所切肤体会到的么。这类急剧转型使人手足无措,匆匆应对。
那些曾我们深信的东西,却不能在全新的试炼场上护我们一世周全。
不管我们30岁后攒了多少钱,买了多少名牌,用多少学识资格武装自己,我们初入职场时给人的第一印象,已注定不可修改。
2
去年出差时认识的一个行业先辈,集会时无意间见到他弹吉他的模样,很有些派头,聊起来,他跟我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大学时,先辈和几个喜欢音乐的朋友组了个乐队,他弹吉他,那会儿还略微混出来点名望,有时候还会去地下乐队的演唱会演一首。
那时候家境不好,还要给弟弟攒学费。没钱也舍不得买好一点的吉他,一直用着高中时买的小破琴。
那会儿他是真把乐队当回事,梦想着有一天能真的出道。
一天排练,他们的主唱兴冲冲地跑来讲,一个业界先辈帮他们在北京某音乐节争取到了一个替补演出的机会,听到消息,乐队所有人都高兴成一团,这机会太难得。
但是,距离演出的时间,只剩下不到48小时。
当所有人喝彩雀跃的时候,他看着那把破旧的吉他,犹豫了。去往北京的机票住宿加上买新吉他的钱,够弟弟一个学期的学费了。
后来的故事,你我都能猜到,他主动提出退出,放弃机会。从此以后,好多年,他便不再碰吉他。
我问他,为何突然就那末坚决地退出了呢?
他说,有那一刻,他意想到,音乐,不是他这样的人玩得起的。
我说,那现在呢,还这样想么?
他没有回答我,顿了顿,说,从那以后,很多年我都不再和当年的乐队成员联系,其实,不是我不愿意见他们,我只是怕又想起自己当年丢掉的东西。
如果早知自己会从事一个根本不喜欢的工作,哪怕借钱、哪怕分期买新吉他、哪怕以后再去酒吧驻唱还钱,我也会去那个演出。
是啊,现在的他,虽然买得起十个当年梦寐以求的吉他,但音乐梦想,早就深埋进布满灰尘的角落。
那些在我们贫困为难、毫无武装、手足无措时,失去的机会和决定的事,却能深远地影响着我们的一生,这真的好不公平!
3
公司去年新来的一个小姑娘。
她刚来的时候,整天清汤挂面素面朝天,衣服换来换去就那几套,站在人堆儿里属于根本认不出来的那种。
但是后来,我却深深地记住了她。
那天,姑娘早上眼睛肿得跟核桃一样进了公司,才知道是昨晚相恋5年男朋友跟她提了分手,我说你这么难过今天要不就请假吧,怎样还来这么准时。
她淡淡地说了句,没事,我扛得住。
一个月后,她在公司转正,工资高了,第一件事就去申请了张信誉卡,买了一个大牌手提包。
有天,她化了淡淡的,又很精致的妆容来公司,我居然没有发现,自己身旁原来有个这么美的姑娘。
在新包包、颜值的“加持”之下,姑娘工作起来比谁都有活力干劲。年底评绩效高居部门榜首,姑娘笑起来,全部人都散发着自信的光芒。
让人难以将从前那个寡淡平凡、又被爱情伤害的可怜人,跟眼前这个耀眼的姑娘联系到一起。
年底聚餐桌上,我们聊起曾那件事.
我问她,你是由于失恋才开始改变的么?
她说,是,也不是,其实我早就发现他劈腿,我乃至气愤之下,约那个女生出来见过。可是你知道么,当时她一走进来,我就知道,我输了。
她的脸上散发着只有高级粉底才有的光泽,她的高跟鞋,她的裙子,她的一切都让我觉得,同为女人,我们却像两个物种,我连忙把自己图便宜买的几十块钱的包往后塞了塞,生怕被她瞧见。
我说,所以你这么努力是想让自己变得跟她一样?
她说,不是,这件事以后,我才明白,武装自己有多重要。一个人,在刚刚毕业、跟6个人挤在合租屋里、穿着地摊30块钱衣服时,喜欢和交往的对象,跟后来画着精致妆容、脚踩高跟鞋、在职场上叱咤风云时欣赏的异性,是不可能一样的。
我不怪他“渣”,由于现在的我,也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
先买包再努力工作,不但是为了能还得上信誉卡,更是为了让自己的气质再配得上这个包。
是的,我们都明白的:
一个大牌的真皮包,或许其实不比几十块的包多甚么功能,但它是隐形的社交语言,代替我们向他人传递着信息,它精致的纹路,一丝不苟的做工,就代表着你生活的本来面目。有了它,我们就要为了不挤地铁弄坏它而努力买车,有了代步的车,我们就会为有一个自己的衣帽间安置这些美丽的包而更加努力。
促使我们拼搏成功的,不正是我们一步步的“渴望”么?
记得《奇葩说》某集的辩题“该不该刷爆信誉卡买一个包?”。
范湉湉的观点是:买大牌包,会让自己发奋图强,愈来愈好。
仔细想一想,这句话,确切理不糙。
4
但是,想要在最好的年纪武装自己,又谈何容易?我们大多数人出身普通家庭,又处在20多岁正在打拼,并没有多少财富积累的为难年纪。
当我们终究下定决心嘉奖自己一个高级化装品、一件质感良好的衣服的时候,一些人们,又在暗处指指导点“你看,她真是个物资的人啊”“要还多少期呀?”“有这钱干吗不存着,以后用途多着呢”
这些话,让我们如芒刺背。
多少本该美丽、本该武装自己的岁月,一点点在舆论的压力下,不敢以鲜明面目示人,蹉跎过岁月才大悟——
谁能替我们买单那些失去的机会和岁月?
那些曾指指导点的人么?
那些蹉跎了自己的岁月,反过来把价值观强加在我们身上的人过来么?
更不见得那些价值观特“正”的过来人,人生有多成功,批评我们时底气有多足。
会花钱是一门本事和智慧,会花钱,才能会挣钱。花钱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生停滞不前,不努力去挣未来。
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总是会面临着自我实现与经济基础之间巨大的鸿沟。
舆论总在告知我们:
该有的总会有的、提早满足自己是物欲的表现、年轻人爱花钱是洪水猛兽、透支信誉卡的女人败家、你们才20多岁,能有甚么自控力……
岂知,这是种看似正确的过度“保护”,它让我们相信只要自己本分为人不渴求太多,就可以收获一切顺风顺水。
多少毕业好几年的女生,不舍得吃好的穿好的,不知“YOUAREWHATYOUWEAR”,结果溟溟当中失去多少升职、爱情的机会。
从18岁起,我们就已是从原生家庭脱离的独立人,我们没有他们想的“幼稚”“不可控”,最少,我们大部份人,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干甚么。
节俭永久没有错,花钱更没有错,只不过,是为了早点遇见更好的自己。
最后,祝我们认真生活,努力赚钱,好好享受生命。祝我们,都能在年轻的时候,配得上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