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情话 > 正文

不跳出舒适区,你看再多的书也不会有长进

发布时间:2021-03-29

不跳出舒适区,你看再多的书也不会有长进

不跳出舒适区,你看再多的书也不会有上进

文/李小墨

常常有人问:为何我看了那末多书,还是觉得自己没甚么上进?

我想是由于:你在舒适区待的太久了!

避难就易是人的本性,困难和容易之间,我们总是习惯选择后者。可是,真的,不逼自己跳出舒适区,你看再多的书,也难有上进。

不要待在理解力的舒适区

依照舒适区理论,我们可以将浏览分为舒适区、伸长区和恐惧区三个等级。

舒适区内,浏览者浏览毫无难度的读物,虽处于心理舒适的状态,但进步缓慢;伸长区中,浏览者浏览有一定难度的读物,感到某种程度的不适,但跳一跳还是够得着,理解力提升明显;恐惧区里,浏览者浏览难度过大的书,由于超出能力范围太多,感到严重不适,难以卒读。

理想的状态是待在伸长区,但很多人待在舒适区不肯出来。

比如,被推荐去看世界名着,翻几页就表示外国人写的书我看不进去。说实话,刚开始我也面临这样的问题,陌生且拗口的人名地名,缺少知识积累而对风土人情、时期背景莫衷一是,重思想轻情节,除被称为西方通俗小说之王,被拿来和金庸做对照的大仲马,他们很少拿曲折离奇的情节吊住你。

这些曾都是我理解力的障碍,但我不想错过被时间洗礼过的经典。从简单一些的《简爱》、《红与黑》,再到大部头的《悲惨世界》、《安娜卡列琳娜》、《卡拉马作夫兄弟》,硬着头皮看下去,其实不想刚开始想象的那末难读,克服了“外国人的书我看不进去”的呆板印象,新世界的大门就打开了。

我觉得,浏览应当对自己有难度的要求。

曾看到过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向钢琴家学习琴技,钢琴家第一天就给了他一份难度极高的琴谱,一周后他才能委曲弹奏完全的曲子。本以为钢琴家只是想给他一个下马威,没想到钢琴家以后给出的琴谱一首比一首难,愈来愈超越了年轻人掌握的技能。直到有一天年轻人忍不住向钢琴家提出疑问,钢琴家甚么也没说,只是示意年轻人弹奏第一天的曲谱,年轻人惊讶的发现,曾对他来讲生涩的琴谱已在他指尖化为了优雅流畅的旋律。

尽自己所能,攻克一本有难度的书,特别是某个领域集大成的书,再回过头来看同类型的书,也会有这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比如啃完《密切关系》,对建立密切关系有系统的认知,再回头看其他可能就会觉得浮浅难忍。

浏览也应当不断攻坚克难,不断去挑战自己的理解力。看那种跳一下才能够得着的书,理解力才能突飞猛进地提升。我相信,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由浅入深、按部就班的浏览安排,不断扩大自己的舒适区。

多去看超出你已有经验的书籍,而不是沉溺于寻求共鸣,去看突破你当前认知框架的书籍,而不是一味寻求观点认同。

印象很深的是,大一时和一个同学谈论过一个议题,当时觉得她的见解还挺成心思的。大三时我们又偶然谈起这个议题,当我通过浏览和思考对这个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期待可以进行更深入的讨论时,她的嘴里还是陈词滥调。我当时觉得乏味至极,你的说辞和两年前如出一辙,知识没有更新,理解没有升级,你没发现自己一点上进都没有吗?

不要待在熟习领域组成的舒适区

除在浏览深度层面的不思进取,还有一种舒适区是浏览广度层面的。

一种是把自己局限在所学专业,只看专业相干的书籍。

我大学学的是新闻学,大部份课程都是专业课,有一个学年课表里多了一门社会学概论的课程。老师推荐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这本薄薄的小书,让我顿悟一般突然理解了我从小长大的村庄,理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何是个熟人社会,也明白了就算现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攻城拔寨一般地城镇化,就算乡村如坦克过境一般地衰落和衰败,乡土社会的规则依然融在我们的骨血里。

我就开始想,我学的是新闻学,我就只学新闻相干的东西吗?《乡土中华人民共和国》提供社会学的视角,帮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我所生活的社会,我从小到大的经历。如果只学习新闻相干的东西,我岂不是错过了很多帮我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的视角?

当时班上也有转其他专业的同学,可是我其实不是想换到社会学专业学习,我只是在想,我为何不能不受专业限制地学习呢?

这个问题一直埋在我心里,直到我通读《论语》时读到:君子不器四个字,头脑里电闪雷鸣。

大学的专业教育本质是工具性的教育,是为了服务分工愈来愈细的社会。但君子不器,完善的人不是工具,体制要把我们变成工具,我们可以成心识地对抗这类体制。对抗的方式就是不受专业限制的广泛浏览,谁也不能阻挡我们跟随好奇心,自由地探索和认知这个世界。

君子不器对比的应当是“通识教育”,后来我才知道有别于专业教育的通识教育最近几年正在兴起,我们学校也开办了通识学院,不时有自称来自通识学院的同学来旁听。

你可能正在接受专业教育,但你要知道大学教育不止专业教育一种答案,要明白专业教育的缺点,并成心识地去弥补这类缺点。君不见,人文社科专业之间尚有些关联,理工科和文科根本就是生活在两个世界。

一种是把自己局限在职业里,只看有用的书。

工作以后,对职业有用是最大的浏览动机之一。固然了,生有涯,知无涯,术业有专攻,以专业或职业为轴心构建知识体系多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只看有用的书,未免无趣。

我总觉得读书就像吃饭一样,营养要均衡,应当让自己尽量地广泛浏览、博学多才,惟有如此,才能培养起广阔的视野,惟有如此,才不容易把偏见当思想。人文社科看,自然科学读物也看;论说性的书籍看,虚构类的文学作品也看;有用的书看,有趣的书也看。

我欣赏荤素不忌的浏览者。

他既可以严肃脸地给你讲《国富论》,也能够不正经地对维多利亚时期的色情小说发表一番高论,既可以结合实例谈论《同盟:互联网时期的人材变革》中提到的雇主与员工的新型关系,也能够毫无违和感地念一段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先知》。

还有一种是把自己局限在某一种喜欢的类型中。

有一群人有一种偏向,只看一种类型的作家,更夸大的是只看一个作家或一本书,恍如除此以外再无能入他法眼的读物。我不相信世上再无更优秀的书籍了,不过是自己局限自己罢了。

见过很多女生,只喜欢和自己气质相近的女作家,说不清楚是先喜欢后气质相近,还是先气质相近后喜欢,沉溺在故事里、有才气的句子里没法自拔,模仿着写出多愁善感、小女子情态、被人一眼望到底的文字。

典型的待在舒适区行动,我曾也有这样的偏向。希望通过浏览有所上进的我,很怕变成这样,曾故意针对性地看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由于我觉得读饮冰室,可以养浩然之气,可以洗掉文字的矫作感。

我相信兴趣都是培养出来的,太狭隘的喜好是给自己设限。

我希望自己能成为并且正在努力地成为一个博闻强记、有趣有料的人,所以在成心识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即便现在只有一个极为简陋且不完善的框架,但我总会渐渐成为我想成为的人。

不要待在浏览速度的舒适区

还有一个最致命的舒适区,是浏览速度的舒适区。

在保障质量的基础上,对自己要有量的要求。不要拿质量比数量重要当挡箭牌,放任自己。你确切是在看好书,你确切具有很多书,可是高兴看一会儿,不高兴就停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你到底有多少知识增量和思想增量呢?你只是看起来在认真浏览罢了。

逼自己一把,不逼自己一把,你永久不知道自己可以读很多快多好。跳出舒适区,才能蛮横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