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年轻,不能就这样吧
文/张璁
许多人大概都有这样的经历。
那年你18岁,手里拿着一纸录取通知书,忐忑却又迫不及待地想看看远方那座从未谋面的大城市。
你哥们矫情地对你说,我们还有大把时间,想要甚么就拼命去追吧,人活着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还能干点甚么?
一晃几年就这么过去了,最初的青涩很快褪去,曾不顾一切地横冲直撞让自己头破血流,就像歌里唱的,
易碎的自豪撒落一地,你觉得自己算是跨过了山和大海,也穿过了人隐士海。
这些年,你不再把“再不疯狂就老了”当做口头禅了,你觉得心累,也老大不小了,不想再瞎跑了,找份安安稳稳的工作,老老实实买房、相亲、结婚、生子。
可是一次朋友集会,偶然间听闻当年的谁谁谁还在闯荡创业或漂泊打拼,不由得羡慕他们怎样还能那末有冲劲,而自己这辈子可能就这样了。
有时你安慰自己,毕竟人各有志。
可总还是有几个晚上你会彻夜难眠——不甘心,但又不知怎样挣脱。
才二三十岁,很多人就觉得人生仿佛已可以一眼望到尽头,这辈子难道就真的只能这样了?
现在不光是80后,就连90后都开始动不动说自己老了。
因而年龄成了这代年轻人一个愈来愈敏感的话题,过了25就开始对年龄躲躲闪闪,要到了30就更是讳莫如深,所有人都巴不得年年都是18岁。
其实我们怕的不是年龄本身,而是年龄背后已被社会固化下来的一整套“规定动作”——人生阶梯上的每步都被贴上了最后期限,我们就像拿着相同的剧本演戏,差别不过是谁演得更逼真而已。
可谁也不敢扔了剧本,随着年龄渐长,连一点点改变台词的冲动都成了一种羞耻,随时都有被身旁的人讥为不成熟的风险。
所以我们也就不难解释,为何这些年轻春怀旧的电影愈来愈多,票房愈来愈火,但去影院怀旧的主力却是还未老去的80后、90后。
罗曼·罗兰有过这样的视察,他说:“大部份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由于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尔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
其实,我倒觉得现实远非他所描写的如此消极,但作家常常善于以言语的机锋,给众人以当头棒喝。
在二三十岁的年纪上就觉得自己已看透了人生,光是写下这句话我都觉得可笑。
睿智如孔丘,到了四十才不惑,到了五十才知天命,身处现代的年轻人何必早早就埋葬了自己的青春期?
年轻,不成熟其实不是一种罪过,而是不急于给自己定型,是还能尝试人生的各种可能性。现实中我们太希望自己能“快速成型”,可年轻人轻易地放弃对其他可能性的好奇,无异于杀鸡取卵。
也许很多人也曾用力思考过所谓的“捷径”是不是真的是捷径,可结果也没得出个所以然,究其缘由,大概还是由于想得太多,而经历的太少吧。
套用句滥俗的说法,年轻本身无关年龄,而只关乎心态本身。抛开眼前这点鸡毛蒜皮,放到全部一生的尺度上来看,今天的稳定未必真是稳定,而今天的冒险也未必真是冒险,结局都是要走出一段路再回望的时候才看得清。
所以还年轻,为何这辈子就只能这样了呢?毕竟还年轻,这辈子还可以有些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