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实的成长就是颠覆你之前的世界观
文/林中熹
去年《夏洛特烦恼》一上映,就红遍大江南北,与此同时那个被炒了很多遍的问题,再一次被提了出来。“假设有一天,你一觉醒来,发现趴在自己高中的课桌上,阳光洒进教室,你忽然发现现实的一切,原来都是一场梦,你告知同桌你做了一个很长很长的梦,你的同桌笑着说你是白痴……”
和很多的朋友都讨论过,如果让你回到高一的时候,你会怎样生活,我以为我会听见各种各样的回答,但是几近所有人给我的回答都是:好好学习,学好英语,如果有可能,认真地谈场恋爱。
但是如果让我们给我们的弟弟mm一些忠告的时候,几近大多数人只会说前半句,好好学习,由于惧怕谈恋爱影响学习,即便我们知道不谈恋爱,大多数人照旧考不上重点大学。
还在我上高中的时候,我的哥哥大学毕业,在家里我爸爸妈妈跟我哥哥说,你mm偷偷在谈恋爱,快劝劝你mm好好学习,我哥望着满眼期待的我,他说:如果他回到高中的话只想干两件事情,第一,认认真真地谈场恋爱,第二好好地努力学习。他说喜欢就努力追吧,想做甚么事情就去做吧,喜欢文字就去投稿吧,他算我生命第一个改变我的世界观的人。
后面的话不说大家也猜得到,在那个谈恋爱就是“冒大不韪”的年代,我爸爸巴不得拿个棍子追他半条街。我算是在他的鼓动下第一批活出自我的人,认真地谈恋爱,然后参加学生会,编写文章,在学校自编自演话剧,自己当主持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固然也在认认真真地学习。
多年后很多人在电影院看电影的时候,才发现看湖北省的高中生很多的人是没有青春的,没有恋爱、没有堕胎、没有酒吧乃至没有KTV,有的只是做不完的试卷,打不完的营养液和说不清的暗恋,他们认为青春是从大学开始的,高中不是,而我很高兴有一个完全的青春。
后来我才发现谈恋爱跟学习是不成反比的。一个好的竞争机制会增进双方的学习。固然条件是,你需要管得住自己。
第二次让我意想到世界观的改变,是哥哥给我写信的时候,我告知他我成绩还不错,就是太粗心和马虎。他给我的回信是:粗心不是借口、马虎不是理由,你所说的马虎,是一种知识的缺点,思惟的一种混乱,不是借口。
很多的道理在刚开始听的时候总是很难以接受的,只是我们都需要一个去接受的进程。
比如,等我真正开始工作,我给部门的人结算工资,每笔钱,每个数字都必须精准到小数位,只要我算错一个数字,我的绩效就会扣100元,但是我历来没有犯过这方面的毛病。所以那一刻我才相信,很多的时候粗心,真的只是责任心不够,真的不是一种借口。
第三次谈话是一个表哥结婚,我们坐在一个木架子上聊天,我问他你想找一个甚么样的女朋友,他说:第一要身体健康的,我可不想干一年到头把钱给医院了;第二要有独立工作的,经济独立思想才能独立,我找的是一个妻子而不是一个女儿;第三,如果有钱的话更好,这样我可以少奋斗好多年。
我说,你说的这不是小白脸吗?
他说,当小白脸也是一种技能。
第一次听这么毁三观的话,简直没法直视,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很多的男人也有做王子梦的时候。在我满脸鄙夷的表情当中我们结束了这场谈话,但是这次谈话却让我的世界观狠狠地被扇了一巴掌。
在我年幼的世界观中我一直觉得找一个相互有感觉的喜欢的人材是爱情,原来把真话放在桌面上真的不是多么好看,像是一个没有穿衣服的舞者在喧闹的广场上舞蹈,即便他一遍又一遍地告知人们,这是艺术,但是其实不是所有的观众都是艺术家,都晓得欣赏这类美。
也许是由于他的世界观跟我永久都不在一个频道,加上他一直都是一个勇于说实话的人,所以我们的关系其实不是很亲近,乃至在我的人生中很多年里我一直都觉得我绝对不是他的亲mm,对我历来说,没几近没有享受过大家以为的那种有一个哥哥多好多幸福。每次他人说完有一个哥哥多幸福啊,我都是很无奈地瞥一眼,说,那是他人家的哥哥。
但是这一切开始在渐渐地转变,随着我大学毕业开始工作,随着我开始自己创业,随着我身旁的朋友愈来愈优秀,随着我开始重新学习理论知识和实操,一切都开始产生变化。
我开始学习,开始看书,开始听《罗辑思惟》,开始看《晓松奇谈》,开始自己报瑜伽班,开始每天运动,开始每天接收新的知识,开始不再每天喝心灵鸡汤,开始死磕自己的时候,坚持做好每件小事的时候,一切都开始不一样了。
我开始踏入另外更加广阔的一种思考模式,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开始不再用感性思惟来判断对错,忽然间一切豁然开朗,站得更高了,你的格局也就更加大了。
渐渐地,我开始相信:人生来就是不同等的,由于出发点不同,由于圈子不同,由于平台不同,你可能奋斗一生都逃不出你的阶层。对大多数人来讲生活是没法逾越的剧本。所以自古就有:“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环境对人生长的重要性,当我上大学只会开关电机脑的时候,我的北京同学计算机二级都已过了。当我还不敢开口说普通话的时候,我的同学就已给外国人当英语翻译了。
所以当我看见那篇《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一起喝咖啡》的时候,更多的是无可奈何,但是当你从心底接受这些事实以后,你才会公平平衡地看待这些问题,确切有差距但是我可以缩短这个差距,很多的人具有幸福不可知,由于他们生来就有,但是你却可以通过努力,改变后发现这样的幸福是他人没法体会的。
所以你的出身出发点是你没有办法决定的,但是你的人生的宽度的改变,人生际遇的体验也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感知得到,所以这就是我奋斗的意义。我就是想知道比我更好的圈子是甚么样的,我努力变好以后会成为何模样,体会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和人生际遇。
我曾探讨过关于罗振宇和高晓松的区分,很多人说他们的区分是罗振宇是理性的思惟更加具有逻辑,高晓松是感性思惟加入了很多的随便性,他们都属于精英。罗振宇通过学习他人认知世界,高晓松通过自己的视察来感知自己的世界。
由于从根本上出发点不同,所以方式也不同,我们没法去论述谁更利害更加成功。但是我想说的是,很多时候精神上的认知鸿沟比物资上差距的更加可怕,所以这就是为何我明白本身的差距还会努力改变得让自己更好。
我也开始相信,相对其他的制度来讲,高考是比较公平的制度。
我也开始相信,富人的贡献度远远要大于穷人,仅仅靠捐款是根本没法脱贫的。
我也开始相信,门当户对是真的很有益于婚姻的幸福。
我也开始相信,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我也开始相信,理性思惟是一个优秀的品质,由于感性思惟很多时候很容易堕入自以为的思想误区,乃至有时候会利用道德绑架他人,而理性思惟,更容易让你看见事物的本质和另外一面。
所以,当你开始颠覆你的世界观,当你发现之前你认为的是毛病的时候,那末说明你在成长了。可能你会随着年纪的增长还会不断颠覆自己曾的观点,乃至会回到出发点,但是此时此刻你已不再是原来的你了,佛家说人生的三重境地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今天早上听到《得到》里讲到说:很多人,都喜欢听心灵鸡汤,由于鸡汤的根基,是来自母亲世界的抚慰,其实并没有甚么用,而理性的父亲思惟,更多的代表真实性是我们怎样解决问题。理性的判断,实际的行动,让脚步离地面更近一点。
换一个角度看待问题,你会发现,没有那末多的不平衡。你之所以一直觉得空虚孤单和难过,一直期待平步青云,却又每天抱着手机感叹时光飞逝,是由于你没有实际行动。
罗胖曾写过一篇文章叫《未来不迎,过往不恋》,他说:
不做未来的白天梦,不沉醉过往的悔恨中,坐拥当下,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做一个有效的自我投资,死磕自己,当达成质变的时候,当颠覆世界观的时候,又开始不断地印证某些基本的观点的时候,你就成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