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何我们越减越肥?
文/赵晓璃
减肥永久是各大网站经久不衰的热门议题,关于减肥方法也是千奇百怪,比如过午不食法,比如针灸减肥法,比如牛奶豆腐法,比如瘦身汤法……绝不夸大地说,可谓十八般武艺全部上场。然并卵,几番实践以后,不知你有无发现一个走不出的怪圈,那就是“越减越肥,越肥越减”。而有些瘦子恰恰这个时候跑来凑热烈,高喊着“没有最瘦只有更瘦”的口号,混入了这支浩浩荡荡的减肥大军。
减肥,其实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末简单。
要想减肥成功,你是不是还在停留在“管住嘴、迈开腿”的认识上?每一个减肥者背后,是不是还有比体重更沉重的心理负担?
其实说起来,“减肥”真的是一个和体重一样沉重的话题。
减肥真相之一:对食品的饥渴源于对爱的饥渴
郑秀文主演的电影《瘦身男女》中,那个女主角就是失恋以后为了弥补爱的缺失,结果拼命地吃。那意思,恍如要把得不到的爱通过食品全部吃回来。但是惨烈的事实却是,不论你吃多少,你也得不到你想要的爱;吃再多,也没法宣泄心中的郁结或冤仇。
说到冤仇的时候,L就告知我说,她恨她的母亲。
不是所有的妈妈都有资历做母亲,L说她的母亲是很强势的一个女人,把家里好东西全部占据,而对女儿的要求不管不问,极度自私。所以小时候的L就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即使在家休息时,也不想从自己的小屋里走出来,不想和母亲说话,更不想母亲推门进来讲话。
母亲很少夸奖她,每次当L兴冲冲地做一件事的时候,得到的多是贬损与否定。因而L从小到大,内心有个声音总是不停地对她说:“由于你不够好,所以不配具有幸福,也不配被人好好对待。”
童年的阴影制约了L后来的恋爱、婚姻和家庭。
过了而立之年的L最近体重蹭蹭往上窜,要说她吃的真心不多,但不知为什么却胖了好多,因而她不能不走上了艰辛的减肥之路。
减肥是一件没法让人愉快的事。每天中午仅仅一顿米饭,杜绝肉类,一概青菜;晚上还要跳绳、爬楼梯、跑步……这样坚持了十来天,终究她再也受不了了,有一次饿得实在发慌,就去卤菜店切了两斤牛肉,狼吞虎咽塞进嘴里,减肥大计就此泡汤。
她堕入了深深的自责中,那种感觉,就和小时候没有考到第一位的懊丧感如出一辙,可另外一个声音有蹦了出来:“胖有错吗?胖怎样了?难道胖子一定就又懒又馋吗?瘦子每天死吃不长肉,胖子喝口水都长膘,凭甚么?说甚么胖子没毅力?鬼扯蛋!”然后,她会宣泄似得一顿大吃大喝,代价就是越减越肥。
表面上看起来,L的减肥失败是出在暴饮暴食上,但这只是表象,深层次的缘由却是童年爱的缺失。
还记得一名心理学老师说过,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没有从妈妈那里得到足够的爱和安全感,就会本能地寻觅替换物,而食品无疑是最多见的替换品——美味、饱腹感、体重增加会给人带来良好的感觉,让人踏实、安全、有能量、有力气。
而这类替换方式一旦成为习惯,长达后即使有了能力,一旦出现压力的时候,儿时的模式就会重复开启,人就会不自主地需要食品减缓压力和转移痛苦。而感遭到压抑的痛苦和愤怒,会致使人没法好好消化与吸收食品,所以日积月累,在体内大量淤积却没法排解。
这才是贪吃引发肥胖的心理本源。
减肥真相之二:不减肥是对抗外界的武器
说起一名胖子,那是我多年前的一个邻居。还记得当时为了他的肥胖他的父母没有少操过心,给他制定过周密的减肥大计,并且重金请了私人健身教练,日程表更是排得满满铛铛。人们都说,这孩子头脑聪明、长相也不差,可就是由于肥胖,这眼瞅着就要踏上大学的门坎了,如何能任其肥胖下去呢?
“我都过了十八岁了,我有权利选择我自己的人生!”有一次,他们家产生了一次剧烈的争吵,当时他甩出了一句响铛铛的话,让人瞠目结舌。
甚么时候,人们连胖的自由都没有了?
说实在的,我上高中那会儿,由于母亲给我补的营养多余,我也是一名胖纸,记得高中时第一次照身份证照片时,全部一张标准的大饼脸。可我老爸老妈总是对我说:“无所谓,只要健康就行,总比你瘦歪歪病唧唧的强许多倍吧!”好么,人家爸妈敦促孩子拼命减肥,我爸妈可倒好,随意我,要胖就胖,大不了衣服往大号买,正好,丫头家的胖的没有男孩追,也只好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这点可是我多年以后好不容易才咂摸出来的。固然,我爸妈可始终没有对我说过类似的意思。
当我自己主动嚷嚷要减肥时,我爸妈却一直给我打退堂鼓,我惊奇地发现,他们越不让我减,我还非要减——那时候迸发出来的毅力也是惊人的,大学临毕业的时候,我的体重真就掉到了有史以来最满意的两位数(固然这个成果在结婚生了娃以后,成了我永久的记忆)。而那位胖邻居,当我再见到他的时候,他比小时候还胖。
后来在心理学习进程中,我们得知,原来,除基因、疾病、药物等客观因素以外,我们大多数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休戚相干。在面对肥胖这一共同困难的时候,如何面对与处理肥胖仍与心理高度相干。那位胖邻居在青春期用谢绝减肥的方式表达青春期的叛逆,由于他的家人太把肥胖当做重要问题来抓,疏忽了他身上其他的特质。
“他们成天就盯着我的胖,所以我就把自己整成了一副爱咋咋地的德行!看你们成天还盯着我不?”正好一次心理小组活动中,这位胖邻居终究说出了他心底想说的话。他说家人的眼光让他自己不堪重负,所以他只能在吃饭、睡觉和游戏中找回自己的轻盈与自由。
而当他认识到,原来自己谢绝减肥成为自己对抗外界的唯一武器时,他终究释怀了。
经过那次心理疗愈,一年以后,他成功减了二十斤。
而我也终究明白为何我在大学临毕业那会儿会瘦到两位数的体重了——由于和他的情况正好相反,我父母越不要我减肥,我还偏就减给你们看,这同样成为那时期的我反抗权威的一种方式。
减肥真相之三:你在为谁减肥?
D每次看到谁谁减肥成功的案例时,总是一脸不屑的神情。
我知道,其实D的心里有难言的苦衷。
她是高职学历,和研究生学历的老公在文化程度上差异很大。依照她的说法,老公之所以和她结婚,是由于初恋失败一时冲动的结果。所以婚后她始终感觉自己是被厌弃的那一个,做甚么老公都看不上,婆婆也嫌这嫌那,所以产后将近200斤的她,不能不面临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减肥!
这个问题严重到了甚么程度?她说自从她生了孩子以后,老公总是嘲弄她,意思是就你这肚皮,躺下来已成为你全身最高点了,致使这个枕边人居然性趣全无,已很久都不和她亲热了。
所以D在失望和无助中发现了一个冷酷的事实,那就是在一个丈夫不疼、自己不爱、婆婆不待见的环境里,想要重塑自己,只能依托自己。所以在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D果断过来报班充电学习。
你没法去责怪她甚么,由于对她来讲,她的减肥真的只差一个动力——作为任何一个正常人而言,关系是我们实现自我的最大驱动力所在,而这里面最主要的关系就是父母、夫妻和子女。而她的困难一目了然,薄弱的感情基础、产后老公的厌弃、自己的自卑,都成为减肥的绊脚石,想要在这类挫折与无望中减肥成功,真的是难比登天。
固然,除去前面归纳的这三类人群,也有一类人,她们本身已很瘦了,却还觉得不够瘦,比如有人分明瘦成了S号还不够,非要瘦成XS号才甘心的——这类人多是遭到时下精英主义的影响,被所谓“胖子是没有未来的”、“连体重控制不好的人,还能做甚么”等等这类舆论所牵制。
在她们的骨子里,对自己是永久都不会满意的,她们过分认同社会的标准与要求,没法做到无条件接纳与爱自己,是典型的完善主义者,对自己各方面的要求都比较刻薄——在减肥这件事上,她们更把体重与优秀、幸福和本身价值挂钩。所以这类人常常容易获得世俗的成功,但她们的幸福感却是惊人的希少。
减肥,减的不不单单是体重,最主要的是心重。难怪有人说,每一个减肥的人,都有一颗不堪重负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