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情话 > 正文

别让标签绑架了自己

发布时间:2021-03-09

别让标签绑架了自己

别让标签绑架了自己

文/蓝菲杰

小时候,只是几次英语考试考砸了,父母或老师是不是就说你在语言上没有天赋?你是不是认同他们的说法,认为自己不是学英语的料,从此在英语这一门作业上得过且过?

或许,你只是爱没心没肺地说几句笑,身旁的人是不是就评价你是个幽默的人?而你是不是认同了他们的评价,在往后的每次聊天里都刻意找寻展现自己“幽默”一面的机会,却时不时也会不谨慎玩砸、把气氛搞到非常为难?

“没有语言天赋”也好,“幽默”也罢,这些他人给我们贴上的标签,看似是在了解情况后作出了负责任的评价,但实际上却是一种不愿意深入了解便匆忙将人分类的一种精神偷懒。但糟的是,如果我们认同于他人一时贴上的“标签”,成心保持正面“标签”给自己带来的形象,对负面“标签”也采取消极认可的态度,那对我们的成长将是非常不利的。

读初中的时候,或许真是有些天赋的因素,我的英语成绩一直位列年级前茅,而数学成绩却常常惨不忍睹。家长也好,班主任也好,都说这孩子有语言天赋,合适读文科,理科只能说是马马虎虎。

在这些“标签”的影响下,我也开始认为自己真的有语言天赋,在英语学习上不需要花费太多的工夫,而既然不合适读理科,那数理化就随意应付一下得了。

到了高中,由于被分配到实验班,身旁不乏优秀而又刻苦的同学,在这里,我的英语天赋比不过他人的朝夕努力,我的数学更是惨得一塌胡涂。

我迷茫了,难道天赋不是比努力更重要吗?为何天赋还会输给努力呢?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回避去想这些问题,将最好的时间荒废在网吧上。但高二以后,我开始成心去恶补数学,在英语上也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两门作业的成绩都排到了前列的位置。

这其中的改变触及到了两种思惟模式,在乔希·维茨金的《学习之道》里,这两种思惟模式分别叫做“整体理论”与“渐进理论”。持有“整体理论”的人,偏向于认为自己在某一方面很聪明、很有天赋,并认为自己在这方面获得的成绩必须归功于这类与生俱来的能力,而这类能力是一种固定的、没法再改变的“整体”。

而采取“渐进理论”的人,更偏向于认为自己目前的成绩有赖于不懈的努力,并认为按部就班的努力可让自己做得更好。在遇到挑战时,“渐进理论”者更有可能去迎接挑战,将未来的成功与当下刻苦努力联系在一起;而“整体理论”者则容易感到烦躁不安,并以简单的“聪明”、“愚笨”或是好、坏来评价本身,偏向于采取“无助反应”。

对“整体理论”者而言,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不外乎是他人成心无意给他们贴上后产生了自我认同的一种“标签”。初中的时候,我认同了父母老师给我贴的“标签”,采取了“整体理论”的思惟模式,在英语方面认为“天生我材”,不需要太努力,在数学上则坚信自己“生来不是那块料”,努力了也没用,因而他人贴“标签”时的精神偷懒转化成了自己在学习道路上实际偷懒。

等到升上高中,在真正优秀而又刻苦的人眼前,所谓的“天赋”根本不堪一击,我便又跟大部份“整体理论”者一样,开始回避现实。所幸的是,在迷失过后,我尝试了去努力,无意间成了一位“渐进理论”者,终究也靠努力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不过,我要讨论的既不是努力跟天赋哪一个更重要,也不是努力了是不是就可以得到想要的结果,而是我们成长进程中的那些标签。正面的标签固然是一种肯定,但如果我们美滋滋地享受着这些标签给自己带来的由由然,并在生活中刻意寻觅机会去证明这些标签的正确性,那我们本身就会被标签所绑架,要末拼命保持标签给自己建立的形象,要末某一天被标签外的因素所打败。一样地,一旦我们认同了反面的标签,那我们在某一方面就很难再获得成长,面对人生中的失败时更容易放弃自己,在懊丧中日益沉溺。

生活中不乏这类以“天赋论”去论断他人及本身的人,我们必须谨慎他们给我们贴上的标签,固然,更要谨慎自己给自己贴上的标签。

在固化的标签眼前,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苏醒地知道,自己是一个可以不断成长的个体,即便是天才,也离不开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而勤能补拙的道理,也应当融入到每个笨蛋的血液中去。真实的赢家,不是一次成绩好就被贴上了标签的天才,而是不管成功失败,都勇于撕下标签,在不断的努力和反思中寻求更好的每个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