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具有一个不被同情的老年,现在就要努力
文/六六
乐嘉问我:“明年你中欧毕业了做甚么?”
我答:去美国学一年英语。
他惊讶地问:“你英语这么好了为何还要学?”
我答:我离英语好还有很大的距离,顶多是对话没问题,触及到灵魂与思想的沟通就显得很没有被教化。我对好几本英语原版的着作很有兴趣,可对它们的中译文本很不满意,我想学习后自己翻译。
乐嘉又问我:“那学完英语你做甚么?”
我答:“我想报一个心理学的博士专业。我觉得这门技艺对我写作很有帮助,也更能理性分析现象背后的成因。”
乐嘉惊叹:“你怎样有这么大动力?我认识你的这几年,你每天都在学习!你到底想干吗?!”
我答:我想在自己年老的时候,照旧能感受生命之美。
总在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宣教片,常回家看看,多陪父母说话,乃至为不探望父母还立法。这不是我要的老年——充满着弱势的怜悯,无奈的孝道重压。
我不想让我儿子一想到出于理法道德不能不来看我就牙疼,我不想让自己老了以后活在整天期盼儿女孙子电话的孤单里。说实话,我也不想晚上的文娱不是看电视就是跳广场舞。
我在国外,看过很多老年人精气神极好,打高尔夫,办PARTY,老得很有风骨和蔼质,状态极佳。其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有很多这样的老人,退休以后上老年大学,琴棋字画,写回想录,还做点滴慈善。
人在老年的时候,或许体力不及年轻人,但经验是财富和宝藏;或许记忆力不及年轻人,但智慧却无可比及——条件是你从未放弃过学习。
学习这类能力不是为孩童准备的,学习能力是伴随毕生的。
“活到老学到老”一语,出自古代雅典着名政治家梭伦之口,直译为“我愈老愈学到了很多的东西”。
很多人在走出学校以后,觉得学习这事就终止了,把时间花在打麻将,煮饭做菜,聊天美色上。
或许这一段你觉得很舒坦,但舒坦以后,就是老年的渴求陪伴,与世脱节,寻求帮助,和无所事事。
你期望得到社会的关爱,你怕被疏忽,你渴求更多的照顾,你老来孤单。
从社会角度说,关爱老人是正确的。由于每一个人都会老,每一个人都怕老无所依,一个对社会奉献了半辈子的人值得善待。
但从个体角度,你绝对可以打破这个恐惧的怪圈,条件是你永久在进步。
我头几天听了海尔团体张瑞敏的演讲,赞叹这位共和国同龄人的思惟敏捷和博学多才。
他直到今天,都以每周浏览两本书,一年一百多本的速度在学习着。在坐的学生发问的所有跨时期、跨技术、跨领域的问题,他都有过思考并能提出独到的见解。
我有时候想,能跟这样一名智者在一起学习生活,每天凝听他对世界的领悟,这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而张瑞敏,他一定来不及哀叹年纪大了,没有用了。他更不会去祈求年轻人的陪伴——由于年轻人在争相向他学习,努力跟上他的步伐。
这样的老人全社会还有很多。
比方说巴菲特的午饭。
比方说梅丽尔斯特里普去年再度捧得小金人。
比方说褚时健在暮年新创的“褚橙”品牌。
我一方面同情怜悯那些老去和行将老去的人,一方面希望自己活得不一样。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在《论老年》中说:老年人不但要珍重身体,还应注意理智与心灵的健康,因此老年也得不断学习。
“一个总是在这些学习和工作中讨生活的人,是不会发觉自己老之将至的。”这与孔子所云:“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是一个道理。
想具有一个丰富精神世界和果实累累的老年,我现在就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