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岩松:信仰缺失下的迷茫
【一】
这个社会的底线正不断地被突破,奶粉中可以有三聚氰胺;蔬菜中可以有伤人的农药;仅仅由于自己不舒服即可以夺走与自己无关人的性命;为了钱,可以随时欺骗,只要于己有益,他人,便只是一个可供踩踏的梯子。理想,是一个被嘲笑的辞汇。
这样的情形不是个别的现象,而是随处可见。
没有办法,缺少信仰的人,在一个缺少信仰的社会里,便无所畏惧,便不会束缚自己,就会忘记千百年来先人的古训,就会为了利益,让自己成为他人的地狱。
有人说,我们要守住底线。但早就没了底线,或说底线被随便地一次又一次突破,又谈何守住底线?可守的底线在哪里?
一天下午,我和身后的车辆正常地行驶在车道上,突然间,一辆奢华车逆行而来,鸣笛要我们让路,可是正常行驶的我们无路可躲,因而,感觉被怠慢的那个车主,在车过我们身旁时,摇下车窗痛骂一番。那一瞬间,我惊呆了:为这辆逆行而来的车和这个充满愤怒的人。车主是位年轻女子,面容姣好,像是有钱也受过良好教育,但是,这一瞬间,愤怒让她的面容有些扭曲。
被指责的同时,我居然没有一丝的愤怒,倒是有一种巨大的悲凉从心中升起。由于我和她,不能不共同生活在同一个时期,而且有的时候,我们自己也可能成为她。我们都无处闪躲。
【二】
如果是简单的坏,或是极真个好,也就罢了,惋惜,这是一个人性最复杂的时期。
医生一边拿着红包,一边接连做多台手术,最后累倒在手术台上;教师一边体罚着学生,坚决应试教育,另外一边多年顾不上家顾不上自己的孩子,一心扑在工作上;官员们,或许有的一边在腐败贪污着,另外一边却连周末都没有,正事也干得不错,难怪有时候百姓说:“我不怕你贪,就怕你不干事!”
其实,说到我们自己,怕也是如此吧。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一边是坠落一边在升腾,谁,不在挣扎?
对,错,如何评价?好,坏,怎样评估?
岸,在哪里?
【三】
有人说,十三亿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当中,有一亿多人把各种宗教当作自己的信仰,比如选择佛教、天主教、基督教或伊斯兰教,还有一亿多人,说他们信仰共产主义,再然后,就没了。也就是说,近11亿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没有任何信仰。
这需要我们担心吗?
其实,千百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也并没有直接把宗教当作自己的信仰,在这方面,我们相当多人是怀着一种临时抱佛脚的态度,有求时,点了香带着钱去许愿;成了,去还愿,仅此而已。
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一直又不缺少信仰。不管有文化没文化,我们的信仰一直藏在杂糅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里,藏在爷爷奶奶讲给我们的故事里,藏在唐诗和宋词当中,也藏在人们平常的行动礼仪当中。
因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曾畏敬自然,寻求天人合一,尊重教育,晓得适可而止。所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谈到信仰,与宗教有关,更与宗教无关。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材会明白的一种执着,但可能,我们这代人终究不再明白。
从五四运动到文化大革命,所有这一切被摧毁得荡然无存,我们也终究成了一群再没有信仰的孩子。这个时候,改革拉开了大幕,愿望如期而至,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在没有信仰的心灵空地放肆地奔腾。
因而,那些我们听说和没听说过的各种奇异的事情,也就每天在我们身旁上演,我们每个人,是制造者,却也同时,是这类痛苦的承受者。
幸福怎样会在这个时候来到我们的身旁呢?
【四】
钱和权,就愈来愈像是一种信仰,说白了,它们与愿望的满足紧密相联。
曾有一名评委,看着台上选手用力地表演时,发出了一声感慨:为何在他们的眼睛里,我再也看不到真诚和纯真,而只是宝马和别墅?
其实,这不是哪个选手的问题,而是时期的问题。人群中,有多少个眼神不是如此,夜深人静时,我们还敢不敢在镜子中,看一看自己的眼睛?
权利,仍然是一个问题。
个人崇拜减少了,可对权利的崇拜,却仿佛变本加厉。
不知是从哪一天开始,上下级之间充满了太多要应用智慧和心智的相处。是从甚么时候开始,领导眼前,下属变得唯唯诺诺,绝对没有主见?一把手的权利变得更大,顺应领导的话语也变得更多,为了正确的事情可以和领导拍桌子的场景却愈来愈少。
其实,是下属们真畏敬权利吗?你仔细视察后就会发现,可能并不是如此。也许是下属们早已变得更加聪明和功利,如果这样的顺从可以为自己带来好处或最少可以免坏处,为什么不这样做?
但问题是,谁给了下属这样的暗示?
【五】
每代人的青春都不容易,但当今时期的青春却具有肉眼可见的艰巨。时期让正青春的人们必须成功,而成功同等于房子、车子与职场上的游刃有余。可这样的成功说起来容易,实现起来难,像新的三座大山,压得青春年华喘不过气来,乃至连爱情都成了困难。
青春应当浪漫一些,不那末功利与现实,可当今的年轻人却不敢也不能。房价不断上涨,乃至让人产生错觉:“总理说了不算,总经理说了才算。”后来总经理们太过分,总理急了,这房价才稍稍停下急匆匆的脚步。房价已不是经济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
至于蚁族们,在高涨的房价和愈来愈难实现的理想眼前,也许都在重听老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当你觉得外面的世界很无奈,也许逃离北上广,回到还算安静的老家才是前途?
浪漫固然可爱,但是面对女友轻蔑一笑以后的转身离去,浪漫,在如今的青春中,还能有怎样的说服力?
如果一个时期里,青春正万分艰巨地被压抑着,这时期,怎样才可以生气蓬勃?如果人群中,青春中的人们率先抛弃了理想,时期的未来又是甚么?
信仰缺失,为何而活就成了个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大家沉思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