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情话 > 正文

写给仍然迷茫的小伙伴们

发布时间:2021-02-24

写给仍然迷茫的小伙伴们

写给依然迷茫的小火伴们

文/WeiYang

最近读了龙应台写给儿子安德烈的信《为何我要求你读书用功》,很有些相见恨晚的感觉。20岁的安德烈明显是意想到,自己极有可能成为一个很“平庸的”人,从而倍感迷茫。龙应台作为母亲将自己的见解写给安德烈。

在20岁左右的年纪,最容易出现这类迷茫吧。小时候,我们都有远大的理想,觉得自己生来就是成大事之人。等到20岁左右年纪的时候,我们终究会发现自己平凡得不能再平凡,成绩大事的梦想愈来愈遥远。更可怕的是,我们还发现由于互联网、工业自动化、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高速发展,就业已成为全球性问题,找到一份体面的职业都相当困难。这个时候难免感到迷茫,我自己也不例外。之所以觉得龙应台的信相见恨晚,是由于如果在我20岁迷茫的时候,有人给我写这样一封信,或许我就不会浪费那末多光阴,走那末多弯路。

《为何我要求你读书用功》只讲述了一个道理:“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由于我要你跟他人比成绩,而是由于,我希望你将来会具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成心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这个道理其实我早已明白,但是我其实不能如此准确的表述出来。

多是由于我常常参加所里的星期五沙龙,并组织读书会的原因,过去一年中,已陆续有几位研究生(包括我自己的学生)找我,想聊聊他们的未来,由于他们多少有些迷茫。看起来,感到迷茫是这个年纪的普遍现象,借着分享《为何我要求你读书用功》,顺便分享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成功不靠谱

我们成长的时期,正是成功学大行其道的时期。书店里充斥着各种成功学的书,总着名人现身说法,讲述自己如何在艰苦环境下努力拼搏,终究取得成功,乃至还有人写了本书叫《我的成功可以复制》。

这类成功学误导了很多人,也极可能是造成浮躁社会风气的本源。所有的成功都难以复制,成功的永久只能是少数,由于社会资源有限。不可能人人都成为名人,由于公众的注意力是稀缺资源,关注了这个人,就没有时间关注其他人。不可能人人都做出出色成绩,由于如果人人都出色,出色就不能叫出色了。所以,当所有人都去复制某个成功时,这个成功肯定早就不是成功了。

成功的永久是少数,意味着不管我们多么努力、多么有天赋,我们都可能很“平庸”。安德烈说:“我可能会变成一个很普通的人,有很普通的学历,很普通的职业,不太有钱,也没着名。一个最最平庸的人。”“平庸”是他迷茫的本源,也是我们迷茫的本源。安德烈说:“你会失望吗?”他因此觉得孤负了母亲的期望,我们也因此觉得孤负了父母的期望。

走出迷茫的第一步,是正确看待成功。成功可以寻求,但不能苛求,成功在任什么时候候都不应当成为第一目标。如果我们将成功作为第一目标,那末当我们付出极大的代价,终究不能成功的时候,可能会产生抑郁,乃至自杀。

关于父母的期望,龙应台说得很好:“我们终究极的负责对象,安德烈,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因此,你固然更没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为了符合上一代对你的想象而活。”对个人选择(生活习惯、职业选择和婚姻状态,等等),我们首先要对得起自己,然后再斟酌父母的期望。符合父母的期望,但对不起自己,我们会委屈一生。只要对得起自己,即便不符合父母的期望,也终究会取得父母的理解,毕竟父母不能代替我们去生活。

快乐是根本

既然成功不是第一目标,那末甚么是第一目标呢?毫无疑问是快乐,或说是幸福。

关于快乐,有很多误区。有人说,有钱了就快乐了;有人说,事业成功了就快乐了。如果这样,我们就很难理解,为何有些既有钱又成功的人,依然会抑郁,乃至选择自杀。有人说,满足常乐。对自己的现状感到满足,不给自己设定目标,就能够取得快乐。这类说法非常迷惑人,乃至构成了理论,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越大就越不快乐,所以,取得快乐的方法,是下降自己的目标,晓得满足。但是,没有寻求的快乐,不多是真实的快乐。如果有人由于没有寻求,而觉得自己快乐,那只是由于他还没有品味过有寻求的快乐而已。

真实的快乐来源于我们做了甚么,而不是我们具有甚么。当我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全力以赴做到极致的时候,就可以取得这终究极的快乐——成绩感。此时,我们必定是有寻求的,而且目标可能还很高。比如:做科研以院士为目标,从商以马云为目标,搞IT以比尔盖茨为目标。这些目标看起来与现实差异巨大,但这丝绝不会下降我们的快乐,由于我们酷爱的是事情的本身,而不是事情的结果。即使付出极大的代价,终究不能实现目标,也丝绝不会感到愁闷。一方面,我们已全力以赴,没有给自己留下遗憾;另外一方面,我们在寻求目标的进程中,看到自己不断的成长,已收获了快乐。

职业最重要

既然真实的快乐只能通过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取得,那末找到自己喜欢的职业就相当重要。首先,工作将占据我们一生中的很大一部份时间。一天24小时中,吃喝拉撒睡差不多要占据10个小时,余下的14个小时中,有8个小时要工作。如果我们不喜欢自己的工作,那末一天中的大部份时间里,我们都会比较愁闷。而如果我们喜欢自己的工作,那末我们每天都会感到快乐。其次,我们能通过工作收获一份薪水,实现财务上的独立。

把工作当做生计手段,利用业余时间做喜欢的事情,可行吗?对大多数人而言,是不太可行的。由于,一天除去工作以后的业余时间最多6小时,如果结婚有了孩子,这6小时用于家务和文娱都不够用。一生下来,我们会发现除养家生活和忙于生计几近做不了任何其它事情。

如何才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职业呢?我认为与找对象道理基本是一样的。

(1)必须慎重。职业是找件事做一生,对象是找个人过一生,草率的选择都是害人害己。如果不适合,离婚是最轻的伤害,但是也依然耽误了双方的青春。

(2)能力越强,选择面越宽。龙应台举了个例子:“假定说,横在你眼前的选择是到华尔街做银行经理或到动物园做照顾狮子河马的管理员,而你是一个喜欢动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认为银行经理比较有成绩。”实际情况是,99.99%的人根本没机会去华尔街做银行经理。这就是我们要用功读书学习,努力提高个人能力的缘由——给自己创造更多选择的机会。选择面越广,越有可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就像高富帅很容易找对象一样。

(3)纠结常常是由于不知道喜欢甚么。如果不知道喜欢甚么样的人,那末我们就只能要求对方有房子、有车子、有票子。如果真心喜欢一个人,那末房子、车子、票子就是次要的(虽然也要斟酌)。一样的道理,如果不知道喜欢甚么样的工作,那末我们就只能要求它待遇高、强度低、氛围好,如果真心喜欢一个工作,那末待遇、强度、氛围就是次要的(虽然也要斟酌)。

(4)不付出永久不知道甚么是真爱。有人谈恋爱惧怕付出,由于一旦失败,所有的付出都打了水漂。一样的道理,有些人找工作也惧怕付出,由于一旦不喜欢,终究是要换工作的,之前所有的努力就白费了。可是,实际情况是,如果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某个工作中,我们根本不可能知道自己是不是真正喜欢这份工作。

据我所知,很多学生根本不了解科研工作,就莫名其妙的考了研,仅仅由于读研在外人看来很高大上。等到读了研才发现科研工作很枯燥,待遇不高,强度却不低,如果不喜欢这事,那简直就是一种折磨,因而便迷茫了。这个时候该怎样办呢?仿佛也没甚么好办法了,这就像一段毛病的婚姻,只要开始了,伤害就已构成。解决办法不是没有,但是最多也就是减少损失而已。既然毛病的婚姻已开始了,那就先全力以赴做一做科研,看看自己能否喜欢上科研,如果能,固然是最好的。这就像包办婚姻,虽然是毛病的,但依然有希望取得一个美满的结果。()如果不能喜欢上科研,毕业时,尚有机会离开,去寻觅自己的真爱,这最多也就损失3年轻春,而且在这3年中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依然有可能受用一生。

一旦找到自己喜欢的职业,我们其实不需要刻意去努力,由于我们会不由自主的努力。我们努力寻求着出色,但不会担心自己是不是会变得“平庸”,由于努力只是为了实现自我,取得内在的成绩感和满足感,成功了固然好,不成功也没有留下遗憾。

与君共勉!

后记:写这篇文章是由于我发现很多学生背负着亲人期望的压力,弄不清楚职业对人生的意义,因此感到迷茫。我也曾迷茫过,经过漫长的思考,才自认为想明白。故把我的想法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