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情话 > 正文

20多岁,你迷茫又着急

发布时间:2021-02-14

20多岁,你迷茫又着急

20多岁,你迷茫又着急

20多岁,你迷茫又着急。你想要房子想要汽车,你想要旅行想要享受生活。你那末年轻却窥觑全部世界,你那末浮躁却想要看透生活。

一、别急,千万别急

上周在南京出差,深夜拖着疲惫去跟朋友见面,泛论至清晨两点。回到酒店已近三点,同屋的同事竟还未睡,点根烟,对着65层下的旧都夜景发愣。他非健谈之人,光头,一副艺术家样子,气质有天然的冷漠,之前交往不过公事,更无多话。不知道怎样提到了现今青年人的心态和选择,竟就聊起来,再也收不住。

他18岁出来闯荡,没念过大学,今年38岁,是一本着名杂志的设计总监。如果这是一个老套的励志故事,我可能再无兴趣听下去。但他说,我不知道你们这代人是怎样想的,我反感几零后几零后的辨别和标签,我跟很多自己的同龄人聊不来。人是靠价值相互认同的,而不是年龄。现在你们这代人看上去都挺急,房子、车子、票子,但就是你们同龄人,也不全是这么想的吧?我点头。他继续道,其实,每代人都有自己的苦闷,真的,都是这么过来的。

两年前我才有了自己的房子,今年儿子两岁了。我觉得一切挺好。25岁时我在一家体制内单位工作,已有七八年工作经验,呆不下去了,要走。领导请我饮酒。他一口闷了一杯酒,跟我说,你还年轻,别想那末多,别着急,做该做的事。就这一句话,我受用至今。我年轻时爱玩、浮躁,总有各种诱惑扑过来。我就记着老领导这句话,其他都不想,就做自己的事,一晃眼就到现在了。他继续道,你要说奋斗甚么的,我历来没有,就是一步步来。房子、车子这些东西,说真的,只要你不傻不笨,踏实做该做的事,到时间都会有的,不可能没有。别去想它。别去管他人怎样做,相信自己的判断。守得住,渐渐来。

他说,守得住,渐渐来。

一个月前,我刚来,抱回家十几本往期杂志。匆匆翻完,失望地陷进沙发里,给老师发短信:文章什么时候能写过四大主笔啊?差距不是一丁半点。他回,别急,你年轻。我说,我都24岁了,还看不到一点希望。他回,才24岁。我们最年轻的也30出头了,别急。

才24岁。他连说两次,别急。

李笑来在《把时间当作朋友》里写,我们总是对短时间收益期望太高,却对长时间收益期望太低。

他指英语,也说人生。

说来讲去,还是急。

二、“出名要趁早”,害了多少人

有人说,你想成为何样的人,就到那个人身旁去。其实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荣幸,但这句话或不只关乎职业生涯,也关乎生活智慧。人们容易放大眼前的痛苦或成绩,跟年长却开明的先辈交换,他们一望便知你正经历怎样的阶段,现在绊倒你的,不过是一颗螺丝钉;你愁肠百转看不穿的,也许是他们也曾有过的迷茫。

在18岁—23岁那段时间,我很没出息地爱翻阅名人履历。每知晓一个佩服、羡慕妒忌恨的人,便去搜索他的经历——几岁硕士毕业?什么时候修完的博士?多大年龄开始在职业领域崭露头角?什么时候到达本日的成绩?

年龄,年龄,年龄,那是一种对时间的焦虑。张爱玲一句“出名要趁早”,害了不知多少人。我反感成功学,由于不言而喻,不是每一个人努力都能成功,但我确信自己是荣幸儿中的一个。我野心勃勃、精力充分;我狂妄自大,对自己在外形和才华上的优势得意洋洋;我思考一切严肃的话题,浏览跟这个世界奥秘有关的书籍,向着古往今来浩大的文明致敬;我期待人们在出版物上浏览我的文字,在媒体上谈论我的名字;我向往申明、金钱、漂亮姑娘的长发,我反复浏览许知远《那些哀伤的年轻人》,为另外一个一样自豪的灵魂而心潮澎湃。

可我才20岁。

所有的名人书籍、讲座都告知我,一个人要知道自己想要甚么,才能做成事情。时至本日,无数同龄人的文章、微博里,在大受追捧的出版物里,还充斥着类似观点,乃至已成为带有反成功学意味、带有天然“正确性”的话语,大受“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思想青年认同。

但是,你问一个刚刚告别机械枯燥的高中生活,对世界和生活的认识刚起步的年轻人,他想要甚么?他想要优良的成绩、同学间的名誉、漂亮的女朋友,他还想要毕业后找到使人称羡的工作,尽快赚钱、成名、成功。

有人会问,这有问题吗?诚然,这也是“我想要甚么”,但却只是模式化的流水生产线,试图把所有年轻人都打磨成一样的面孔。“想要甚么”不应只关乎俗世的职业、功名,它应当切合更深层次的命题、人本身的挣扎和探索,即——我是谁?

你是谁?想拿遍大学里所有的奖学金,想过上物资丰裕的生活,想取得一个高薪的职位,想在北京四环内具有一套自己的房子……Noooo……你是谁?

为何那个愿意在一切可能的物体上涂涂画画的家伙,去做了一位公司职员,只因大家都说,自由画家的生活没有稳定保障?

为何那个立志“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的姑娘,进入了国企,只因父母苦口婆心的劝,记者收入不如国企高?

你是谁?我是说,剥离掉一切外界赋予你的定位和桎梏,隔离开所有父母尊长试图左右你、干涉你的声音,忘掉全部大众传媒、明星名流和出版物曾输出给你的价值判断,你又是谁?你躯壳以内那个砰砰乱跳、嗡嗡作响的他、她、它,是谁?

世事多舛,你来何干?

20岁出头的年纪,不知道自己想要甚么,不但不是灾害,反而多是一件幸事。

但你一定朦胧知道自己是谁,对甚么事感兴趣吧?如果连这都不知道,就真的是灾害了。

知道对甚么事感兴趣,就一点点做起来吧。不管多少声音试图改变你,说你酷爱、着迷的这件事情,没钱途、没前程、没发展、没出息,都请悠悠的对他(她)说:off,this is my ownlife.

不为何,由于酷爱。千金难买酷爱。

我曾把几年来写过的一些文章发给图画老师看。他很高兴,回信说,文辞再沉寂一些就更好了,但就这么渐渐写起来吧。他没有说,你要在笔头工夫上多努力,他日成为着名的记者、作家。我懂他的意思:你喜欢这件事,就渐渐做吧。

去哪里,不重要。

三、为何要让人生“画地为牢”

朋友问我,以后想做一个出色的记者吗?我说,不知道。他惊讶,你不是混传媒圈吗?我亦惊讶,为何要在20岁出头的年纪给自己的人生下一个定义呢?定义即桎梏,即画地为牢。难道这个年纪,不应当是尽一切可能舒展自己的触角,去触摸不同的、多元的事物,感知并视察丰富、蕴藏无穷可能性的世界么?

下了定义,即关上了可能性的大门。你怎知往后不会遇到更令自己好奇、亢奋的事情?你才20多岁,20多岁,20多岁。我为何不能去做职业旅行家?为何不能去做NGO?为何不能在码了几年字后,突然迷上了摄影?为何不?

浏览名人传记,好处是能藉由他者在人生关键时刻的决定,参照自己的生活;而负面效果却可能更致命——“从小立志做一位……”.

若你回头梳理自己的人生履历,花些心思,会看到一条仿佛清晰的轨迹和线路,进而“恍然大悟”:我正是循着这样的路一步步走来的,原来我从一开始就是想要成为这样的人啊。如果你写过申请学校的PS,可能有类似体验。但,这也许是欺骗性极强的“假象”——回望过去履历难免会总结、归类,拎出一条主线来其实不困难。极可能,你从一开始其实不是想成为这样的人,乃至其实不知道自己要走怎样的路,只是迷迷糊糊的,循着兴趣走过来了。

是的,是兴趣,而不是计划——“从小立志做一位……”.

若往后我稀里糊涂成了一位电游玩家,我在个人传记里也能够深情回顾“我从小就立志做一位职业电子游戏玩家”,由于我4岁开始玩电子游戏,至今仍不辍,算得上发热友。

莫忘了,冯唐年轻时是个诗人、文艺青年,后来修了妇科博士,再后来做了***,现在又做了实业。

莫忘了,老罗直到27岁之前,还认为自己毕生跟“老师”和“英语”这两个词绝缘。

我一直对“计划”二字持有戒备,所谓职业计划、人生计划,忽悠者众。

人生是靠感知的,如何计划呢?职业生涯是靠机遇和摸索的,如何设计呢?而计划如何成功,更是无稽之谈。图画老师28岁登上去美国的飞机时,如何计划自己此生要成为对公共领域发言的学者名流呢?他只是喜欢画画,就画,一笔笔的画;秦晖老师15岁下乡插队时,认为自己这辈子就待农村了,如何“立志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思想界的标杆”呢?他只是喜欢浏览,就读,一本本地读。

如果我四五十岁时有机会受邀到年轻人中去开个讲座,一定要叫做“我的人生无计划”;如果我混得灰头土脸,在世俗意义上是个无人问津的卢瑟呢?那我就跟自己的孙子吹吹牛逼讲讲“无计划之人生”中好玩儿的故事呗。

四、谁也无权告知你该怎样活

如果你经常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的思想人文类沙龙,哦不,或就是普遍的名人讲座。在发问环节你几近很难错过一个问题,“XX老师您好,请问您对当代年轻人有甚么看法和建议?”

据一些报告者众口一词抱怨,这几近是最令他们反感、厌倦的问题。也许连发问者自己都很难意想到,这个笨拙的问题潜藏着一个不容易发觉的心理成因:请告知我们如何才能像您一样成功、出人头地。

不然呢?如某位学者所言,一个年轻人恳请一个老东西教自己如何面对新鲜世界。荒唐吗?图画老师说,爱干吗就去干吗,关我甚么事?你们好不容易生在一个可以自由选择的时期,却还想让他人指点你该怎样活。

认真连自己喜欢做甚么,该如何活都不知道么?想赢怕输罢了。该做些甚么、走甚么样的路,难道不是循着内心的声音一步步摸索、试错出来的吗?走岔了,就退回来;走得急,就缓一些。时不时停下来想一想,望一望,揣摩揣摩,再继续走。

怎样可能不摔跟头呢?怎样可能诸事顺利呢?怎样可能有条一望无际叫做“成功”的路供你走呢?不多试错几个怎知自己跟甚么样的人处得来呢?同理,不多尝试一些怎知自己喜欢甚么不合适甚么呢?

正如图画老师给贾樟柯的书写序,“我们都得一步一步救自己,我靠的是一笔一笔地画画,贾樟柯靠的是一寸一寸的胶片。”

青年人的选择就如全部国家急功近利的写照,“先污染后治理”,先成功后成长,先找工作再找兴趣,先出人头地再寻觅自我。某位职场中的朋友抱怨,自己在工作岗位上迷失了困惑了。不知自己到底合适这份工作吗?

我问,你到底喜欢做甚么?他嚅喏半天,说不上来。

有的明确表示,我不喜欢自己的工作。那末我该去报个拉丁舞班吗,去报个吉他班吗?

从事并不是自己志趣的职业问题其实不大,业余时间发展偏好就是了。但我后来才觉悟,比“不能从事自己喜欢做的事”灾害性一百倍的,是压根“不知道自己喜欢做甚么”.

黄律曾有条状态写道,“现在想一想中华人民共和国父母从小到大灌输的要一直读读读,抓紧把书读完最好读到博士,然后去工作实在是害死人,这样看起来是沉得下去的表现,其实越到后面就读得越浮躁。美国人这儿gap一年那儿gap一年,反倒更容易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生活本来就是个沉淀的进程,急匆匆地往学位阶梯上爬干甚么!”

这让我想起听来的一个故事。一个澳大利亚人,大学毕业后在半岛电视台做了三年记者,游历了欧洲,后跑去念了一个哲学一个经济学的硕士学位,又到非洲做了两年义工,等他跟我一个师姐成为名叫“人权”的硕士项目同学时,已33岁了。我不解,他读完硕士为何不继续读博士呢?“他在生活中发现一个新的兴趣点才跑来念一两年书,但这些兴趣的程度都没到博士那末深入,而博士研究的方向极可能是一生的志业”,师姐道。那他毕业后都35岁了,做甚么呢?“他仿佛还没肯定”.

这仿佛是一个不靠谱的反面典型。正如一些老同学对我的印象。他们一边说,羡慕你丰富多彩的生活,听完我近期打算又同情地啧啧叹道,那你留学回来都多大了?27岁。还读PHD吗?不知道。那你什么时候结婚?谁知道呢,30岁?也说不定念书的时候就闪婚了。你也太不靠谱了吧,我都副科了……那你留学回来能找一个多牛逼的工作?我说,出国未必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目前想从事的职业不出国留学也能做的。啊?那出国意义何在?

个人经历、视野和自我完善。看看更大的世界,在自己身上发现更多的可能性。

这话我终究没说出口。

五、你要的是快乐还是“成为大人物”

有无想过,自己这辈子终究只是个平庸的小人物,所有的梦想都没能实现?(戳这里)这是网络流传很广的一篇帖子。

我在南墙群里问大家。马老师说,不会的,说实话大家都是了不起的人,依照自己节奏一步步来,不会差的。

亦有友人问我。如果你终究只是个平庸的人,那些牛逼的梦想都没实现,世界也没改变丝毫,会快乐吗?

我问,温饱不愁吗?他说,那肯定,没这么惨啦。只是说,蛮普通的,可能只是一枚平平的记者编辑,在单位无甚出彩的地方,月薪最高也就一万上下,交房供,养儿育女,开辆普通车。不痛苦,但也没甚么光彩,的生活。

家里空间是不是足够让我挂幕布开投影仪踢实况?可以。

还喜欢足球,喜欢浏览,喜欢年轻时喜欢的一切东西?是的。

时而三五好友,烤串啤酒,把酒言欢;时而周六周日,球场相见?是的。快乐。

他看着我的眼睛。快乐。我点点头。

不久前去东北旅行,路途感触最深的莫过于导游、乘务员、售货员的差别。你会轻易的发现,性情将人与人完全区分开来。

我们遇到过热忱健谈、跟大家打成一片的导游,也遇到过黑着脸像客人欠她钱一样,没问两句就不耐烦的导游;遇到过如一切常见的公务人员般恶狠狠的乘务员,也遇到过穿着制服坐车箱里跟乘客扯淡逗乐的乘务员。

如果你是一位普通的导游、乘务员,你会如何对待你的客人?斟酌到这是往后不再会打交道的“一锤子买卖”,何况也很少有人真正有闲心去投诉你卑劣的服务态度。

斟酌到,你完善的服务态度极可能没法给你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好处,除客人的一声感谢,一张笑脸。所在单位没法注意到你的“良好表现”,你表现好不会被升迁,表现差也很难被解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那个对客人态度卑劣屡遭投诉的可能反而讨领导喜欢,比你升迁更快。你懂的。

总而言之,你的服务态度没法对你的现实生活带来任何可见的好处,你此生都会是一位普通的导游、乘务员、售货员。你会如何做?

是的,也许你毕生都只是一个平庸的人,但态度仍然会带来生活质量的云泥之别。你酷爱生活和工作,真诚的感知、理解、善待他人,也许未曾给你的生活带来任何有形的回报和改观,却软化了你与内心、世界的边界。你不断接收到来自他者的正面回馈(感谢、笑脸、善意),再不断释放出正面能量,构成良性循环。

我很长一段时间都会记得那个导游、那名乘务员、那名售货员的热忱、开朗和笑脸。想起来都是暖意。

他们也许此生都是导游、乘务员、售货员,也很难有何升迁,但从他们的工作态度里,我读出了真实的快乐。

做一件喜欢的事难道不是做这件事最好的回报吗?正如写作是写作的回报,画画是画画的酬劳。

六、成长是一个时辰一个时辰熬出来的

我曾很喜欢一个朋友的签名档,“成为更好的人”。

这句不疾不徐却又溢满坚定的话,曾无数次给我气力。

如今,我却感觉这句话充斥着“更高、更快、更强”的进步论声调,在遮天蔽日的励志话语中,我恰恰爱上了“毁志”.我更喜欢用“感知”这个词。也许我们其实不能创造生活、计划人生,也许,体味、经历、感知、理解,这才是成长的密匙?

成为更好的人?如果今天陪母亲坐在太阳下聊了一下午天,漫无目的的,童年、成长、家庭杂事,有无成为更好的人?如果今天没有读维特根斯坦的传记,没有跟近韩寒最新的博客,没有刷新微博,只是给自己做了一顿可口的饭菜,躺在恋人的臂弯里发愣,算不算荒废生命?

这一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年轻人可能面临着某种吊诡的自我矛盾,一方面,我们是史无前例早衰的一代,“十八岁开始苍老”,二十岁开始怀旧,虽然仍在青春,“你爱谈天我爱笑”的时光竟成了一代人的集体乡愁;另外一方面,我们拼命的想要向前奔跑,想要稳定、无虑的生活,想要拥抱住某种肯定感,焦虑着,想要立即像三四十岁的人那样,车房不缺,事业成功。

你,你,你,

真的享受年轻吗?为什么你一边怀旧一边还在努力奔跑?

你,你,你,

真的酷爱冒险和漂泊吗?为何将理想纳给稳定和房产证做投名状?

你,你,你,

真的珍惜可能性吗?为什么我看到你宁肯早衰也要拥抱“生活的终结”?

生活更美好的可能性,难道不在于这缓缓经历的一步步、默默感知的一每天,而在于未来的宏大勾画?

结婚的,添子的,升副科级的,做小经理的,博士毕业的,买房买车的,走得好快。我曾焦虑过,后来发现,那不是我的节奏。我是慢吞吞的一头牛。如果方向错了,就会兜大圈子,如果方向对了,就不怕慢。

一步步,一寸寸,一点点,一每天,渐渐来。

我不知道自己终究要去哪,还在一边晃悠一边张望,走一步停一下,摸摸这个碰碰那个,试图去感知、视察、理解这个世界。新鲜好奇着呢。但我肯定,我只会走自己想走的林荫道;我肯定,我会像哈维尔说的那样,遵从自己的内心,活在真实里。

2011年多是有生以来最不顺利的一年,屡遭挫败,计划搁浅。回头望望它,再踮起脚尖往2012年瞅一瞅,我还是想慢吞吞的说,我们都要死很久,活那末急干吗,渐渐来。

所有的成长和伟大,“犹如中药和老火汤,都是一个时辰一个时辰熬出来的。”

七、人生不怕走得慢,就怕走错路

刚来美国时,总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人说美国懒惰,可以举出很多例子来。美国人每一年一定会外出度假,最少也要到海滨,在沙滩上躺躺。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想干事,干起来确切通宵达旦。吃起苦来,也是举世无双,我常听到美国人说,中餐馆的人,工作真辛苦,一周上六天班,开餐馆的人乃至一天上七天班。美国餐馆,把一天的班分成午班与晚班两个班,一般服务员只上五个半天班。

可是,你真得与那些开餐馆的去聊一聊,他们都会告知你,钱一但赚够,就不再开餐馆了。

由于累,而生厌,生厌的东西,一是不能久长,二是不能有创新,成为一流。所以,中餐在美国是几近快餐的代名词,而不是高级的标志。

美国人看来懒惰,又会享乐,可是美国还是超强,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劳忙碌碌,可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个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奥妙就在与此。

而且,国人虽然走的快,却常常走错路。美国人走的慢,却常常走对路。

走得快时,如果犯毛病,损失就大了。五十年代,大炼钢铁之际,每家都把铁锅砸了去炼钢铁,其中有一年,钢铁产量几近赶英超美了,可是,这样竭泽而鱼似的炼钢,后继乏力,后来灾害相继而至。

慢得好处是,有足够时间评估结果,有毛病就停下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在的经济高速增长,举国欢庆,可是,这不是没有隐忧,对环境的破坏也是惊人。环境污染有影响到人的健康,使医疗支出成倍增长,这腐蚀着人们生活品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对自己的房子,每一年都花精力维修,有些五十年的房子,还象新的一样。

苦干不如巧干,巧干都有计划,都善于利用现有资源,而不是每次都市简单的另起炉灶。

贵在锲而不舍。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知道这个道理,可是,在实践中做不到。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学生,有些小学开始学中学内容,中学开始学大学内容,有些大学还有少年班,这些人的学习真是够快的。可是,为何在诺贝尔的排行榜上,他们却迟迟无名?

关键就是,很多人跑得快,可是,却常常该变方向,没有恒心。很多大学生,一走出校门就不在学习了。而美国提倡的是毕生学习。

再看经济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生数学比美国学生强,而得诺贝尔奖的美国经济学家却比中华人民共和国多很多,斟酌到现代经济学用到很精深的数学知识,这匪夷所思。

可是,进一步的视察,发现这也是情理当中。美国的一些科学家,包括经济学家,却有很强的竞业精神。一生从事一个领域的研究,衣带渐宽终不悔。最后,月中折桂,并不是偶然。

在技术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用经营餐馆的方式来经营软件,很多程序员累得都想转行。很多经验的积累就白费了。殊为惋惜。

所以,我想说,人生,只要方向对头,就不怕走的慢。慢一点,或许成功回来的晚一点,但更能保证成功的品质;慢一点,或许不会那末早到达终点,但亦不会因太累或太急躁而中途而废。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