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岁的时候你正在做甚么?想要做甚么?
文/张佳玮
我26岁……2009年吧。
在上海长宁区一个不算大、从大二开始已住了四年的出租屋里。
当时的收入能负担得起更好的房子,但由于和房东处得不错,加上住地附近起了娄山关路地铁站,生活愈发方便,还安静,就没搬。
已出了五本书——前四本没销路,第五本销得还行,但合同条件没签对,收入一般——在写第六本。
已有了稳定的专栏收入。2009年实际交掉的专栏字数是61万。
在劲爆体育做了一年的NBA解说佳宾主持,准备第二年。
除解说和写字,就是和女朋友一起上法语课——比较麻烦,由于我们都没法语基础。
往前一年,我其实还活得很优游。打打游戏,旅旅游,每月写一周字就够生活基本用度了。
2009年所以比较辛苦,是由于开始实践她的“我们要去巴黎了”的计划,许多事开始准备了。
平时的生活,有解说任务就一早跳起,洗澡刮须穿西装打车去电视台,解说完带午餐回家,或回家外卖,下午写字,或玩。
没解说任务就起床,看书写字,高兴了出去散步吃东西,晃掉半个下午。
那年前后,有个朋友常常拉我们去看话剧,因而去看了很多次何念的。看完了,就到话剧中心斜对面一个编辑开的吧里喝一杯。
靠跳绳和有氧搏击锻炼身体。
当时压力所以大,是由于我还没被女朋友父母承认,她和家里关系仍然紧绷。
所以,我得一个人准备两份留学的钱。
三年以后,2012年,我和女朋友申到巴黎同一个学校同一个专业,开始读书了。我出了第九本书。
2009年的许多合作火伴,在这进程中都帮到了忙,用我女朋友的话说,“结了善缘”.
我很想念2009年写东西到晚上,确认第二天没有解说任务时,跟女朋友说:“要不然去吃个宵夜吧”,然后散步出门,在路灯下一路跳着走的情形。不过,现在也挺好,只是宵夜得自己动手做了。
由于在索求之前,已想尽了许多可能,知道这一切行将到来的波折和不如意,和需要付出的代价,所以过来了,也没甚么可后悔,反而觉得比想象中还顺利些。
大致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