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十而立“恐归族”:没有房子拿甚么相信未来
没有房子拿甚么相信未来城漂族,繁华都市艰巨寻梦他们出身农村,在大学扩招的背景下进入了高等学府进修;但又遭受就业压力,稳定的工作像一个难以企及的梦。他们是城市里寻梦的“城漂族”。看遍城市的繁华后,他们不愿再回到原来的生活,但在城市立足却也绝非易事。地下室、城中村、合租房……他们在城市的边沿苦苦挣扎。由于巨大的就业压力和高企的房价,他们很难真正融入城市,他们是另外一种类型的农民工,在“跳农门”进程中。
城漂族,繁华都市艰巨寻梦
他们出身农村,在大学扩招的背景下进入了高等学府进修;但又遭受就业压力,稳定的工作像一个难以企及的梦。他们是城市里寻梦的“城漂族”。看遍城市的繁华后,他们不愿再回到原来的生活,但在城市立足却也绝非易事。地下室、城中村、合租房……他们在城市的边沿苦苦挣扎。由于巨大的就业压力和高企的房价,他们很难真正融入城市,他们是另外一种类型的农民工,在“跳农门”进程中,一些人会由于各种缘由难以成功,或说是一时失败。但他们不想再回到农村,他们的所学在农村几近全无发挥的余地,只能继续漂在城市里“蜗居”,成为“蚁族”,或别的甚么“族”。三十而未立的,不在少数。
一组对大学生毕业生的调查数据显示,55.3%的人认为,稳定的工作是“长大成人”的最重要标准,“有自己产权的房子”(52.3%)、“婚姻美满幸福”(43.8%)、“有稳定的收入”(41.0%)等指标紧随其后。同时,调查还表明,近三成受访者仍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
从调查可以看出,稳定的工作是“立”的根本。好在,这些已三十或行将步入三十岁的农村大学生,已积累了相当的工作经验。社会的各种历练都承受过了,他们走在创业的路上,不敢喘息,不敢丝毫怠慢,由于,对三十岁的人来讲,时不我待。
记者采访的几位农村出来的大学毕业生每天穿梭在楼房里,却没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有时也会慨叹人生多艰。但感伤以后,他们也挺起胸膛,继续投入工作。
本日起,本报推出系列报导:聚焦城漂族。
每一年年关将近,总会出现出一个特殊的族群:“恐归族”。在石家庄工作的正定小伙子小于,即使故乡近在咫尺,却仍然有种近乡情怯的惶惑。由于,面对亲戚和老街坊们“找到对象了吗”、“买房了吗”之类的询问,他的回答数年如一日的含糊:“还没有”、“不着急”……已而立之年,小于遭受的是“三十难立”,一个近乎残暴的事实是,故乡愈来愈远,城市却没有愈来愈近。
如此为难的30岁,小于打定主张,即使没有房子、车子、妻子,仍然相信未来。
打工两年还清学校贷款
“叫我小于吧,公司的同事都这么叫我。”小于得知记者要写他的经历,想了想说,“还是别叫我大名吧!毕业这么多年没混出花样来,很惭愧。”
小于的故乡在正定最北部的乡村,祖辈世代务农。到了他这一辈,一直怀着读书改变命运的梦想。第一次高考失利后,他选择了复读,但第二年的成绩仍没有太大起色,他认了,在省内一家专科学校学习弱电工程方面的专业。由于家境清贫,他三年的学费全都是贷款。学习之余,他打工补助家用。三年一万五的学费,再加上亲朋好友的借款,小于欠下了近两万元的外债。“这些钱我会一分很多地还了。”2006年大学毕业后,小于各处打工,收入始终微薄。当时,有人告知他说,很多人在学校贷款后都不还了,学校能做的只不过是扣着毕业证不发,顶多是起诉,大不了等学校起诉的时候再还也不迟。小于却说,就是自己再苦再累再穷,不能欠他人的钱,否则良知上过不去。两年的时间里,他每个月不过一千多块钱的收入,住在工地工棚里,每顿饭花消不过三元,一年都不买一件衣服,他把两万元的欠款全还清了。
频繁换工作,始终找不到落脚点
还清贷款后,小于终究松了一口气,但更大的压力随之而来。毕业两年来,他的工作始终稳定不下来。他学的专业是弱电工程,常常干的活儿是大楼内部的智能化装备的布线、安装。他应聘的一些公司,很多业务在外地。公司领导一看他单身汉一枚,便将其调往外地。几年来,他前后在上海、江苏等地展转奔走。“我们做的一个小区,就挨着曾名噪一时的上海最贵楼盘汤臣一品。”那一年里,他工作之余也曾在上海的大街小巷留连,向往着自己今后的家会是怎样的。
尔后,他又被派往江苏,又是两年的颠沛流离。在这两年里,公司提供食宿,但两千多元的工资让他只能艳羡大都市的繁华,却难以融入其中。“感觉不到丝毫的归属感,所以我打定主张,选择离开。”
尔后,小于又进入了一家房地产公司,被派往秦皇岛。“一个月三千多块钱,要攒多久才能攒够买房的首付?”一个在北京工作的大学同学劝他说,这么挣钱太慢了,不如出国打工。这位大学同学告知他,他所在的公司正在招人去沙特做一个工业项目,公司需要弱电方面的技术人材,“月薪一万元。”
他心动了。“出去搏一把,挣了钱,还见了世面。”他打定主张,出国去。
2011年9月,他生平第一次如此长时间的航空旅行。他在日志里兴奋地向朋友讲述出国见闻。好景不长,所在地酷热的气候、语言不通酿成的情感隔阂、单调的饭菜、沉重的工作……无不考验着他的耐心。“这都无所谓,我本事得住。”脸被晒得紫红,乃至脱皮,他咬牙坚持。“古来圣贤皆孤单,惟有忍者留其名”,小于将这句话贴在床头上,时刻提示自己忍住孤单。
没想到的是,仅仅两个月后,公司由于业务变更,忽然通知他回国,说工程发包单位出现问题,弱电方面的工程要暂停。满以为坚持一年能赚到买房的首付,却等来这样的结局。回国后,公司方面说由于业务重启遥遥无期,所以部份人员必须裁撤,小于就在其中。
丢了工作的小于提着行囊从北京回到石家庄,重新租房、找工作。好在小于已积累了好几年的工作经验,找起工作来其实不费力。他很快进入一家房地产公司,继续老本行。
爱情遥不可及
三十而立,究竟怎样才算“立”?“我觉得,现在大多数人都钻进了物资的死胡同,我的朋友和家人都说,有房子、有老婆、有事业才能算‘立’了,但是这样真的就算‘立’了吗?”小于经常发出这样的疑问,他觉得,心智的健全一样重要。作为一个理科生,他自觉文史哲方面晓得太少,他觉得,应当从这些方面汲取营养。有时候,他会让朋友推荐一些文史哲方面的书。但朋友们对他的要求,仿佛历来没有重视过,都是半开玩笑地来一句:“你看那些能提高你的弱电技术吗?有那时间你不如研究研究技术,实在是闲得没事干,就找对象吧。这些都比文史哲实惠。”
这些年来,他大着胆子向心仪的女孩表白时,取得的只是一连串的疑问:“你有房吗?你有车吗?”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你甚么都没有,我怎样敢嫁给你?”听到这些,小于很愁闷。
地下室、城中村里与各种各样的人合租,由于工作地点来回变化,他历来没有在一个地方住得久长。这是他真实的居住状态。爱情像个虚幻的传说,遥不可及。三十年来,他不曾牵过心仪女生的手。
给心灵一个温暖的家
小于从地摊上买来于丹的《论语心得》,还有易中天的《讲三国》。他说他最喜欢的作家是路遥,一本《平凡的世界》被他翻烂了。“从小说里,我看到了孙少平为了理想,就是在工棚里都不忘读书学习,这类精神时时鼓励着我。”他说,从这些书里,他看到了人性应当具有的很多品质,和为了梦想应当始终如一的坚守。“既然你说要为了梦想坚守,那你的梦想又是甚么呢?”面对朋友的诘问,小于不免堕入了惶惑。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中,有曹云金和刘云天合说的相声《奋斗》,里边说,父亲不认可理想是为了“金钱和美女”,但当说理想是“事业和爱情”时,观众无不发出会心的微笑。小于看到这一段时,也笑了,“对男人来讲,理想不就是事业和爱情吗,说直白点,不就是金钱和美女吗?”
但他终究觉得,对一个男人来讲,除给身体一个安稳的家,给心灵一个温暖的家,一样重要。“有的人生下来房子、车子甚么都有了,但缺少心智的健全,难以称得上‘立’。”
现状惨淡,但相信未来
“没有房子和车子,这让我有了前进的动力。”小于说,虽然现状惨淡,但他始终相信未来;没有爱情,他始终宁缺毋滥,绝不随意找一个凑合。
农历大年初一,他随着父亲出来拜年。很多亲朋拿他打趣或揶揄:“小于,有媳妇没有?”“小于,你买的房子多大?”
他终究不再不好意思,也开着玩笑说:“这些真没有,但总会有的,而且比你们的一点都不差。嘿嘿。”
农历正月初六过完年,他从老家回到石家庄,继续投入到工作中,他说:“在2012年春季,我斗志昂扬,青春照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