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会来临时你挂几挡
“机会”恍如是一个闪着金光的字眼儿。
每一个人都信心满满,由于一旦捉住机遇,就意味着洗心革面,一扫阴霾。特别是在职场上,对机会的渴求乃至毫无粉饰地写在菜鸟们的脸上。但实际上,“给我一个机会”的结果其实不一定是“还你一个欣喜”,突但是至的机遇也许是职业发展的跳板,但也存在另外一种可能——稍有差迟,它带给你的,或许是数倍于常规状态的消耗。
就像在路上开车,随时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路况。在突但是至的机会眼前,踩油门还是踩刹车,低挡位慢行还是高挡位冲刺,除依赖下意识的肢体反应以外,长时间积累起来的经验、审时度势的判断力和冷静冷静的心态,才是立于不败的关键。
摆脱那些“稍纵即逝”的诱惑
老李从事的是跨国贸易。
作为销售,他把很大一部份精力用在搭建自己的关系平台上。几年下来,从供应商到货运渠道再到客户,一个买卖关系的链条被他打理得有声有色。再加上长时间以来构成的口碑,老李在职场上做得顺风顺水。
机会突然找上门来,一个关系不错的老客户送来张大定单。老李知道,这笔生意要是拿下来,半年都不用干活了。客户说,东西要得急,问了好几个销售公司,都说没货,知道老李和供应商关系好,来碰碰运气。
老李迅速盘算了一下,俄罗斯的供应商是长时间合作火伴,定单额度也完全吃得消,货运渠道更不会出甚么问题。他立即回复客户,没问题,一周以内发货!
客户乐和和地向领导汇报去了,老李却很快发现,事情根本不像他想得那末简单:寒冬尾月,由于温度达不到生产条件,俄罗斯供应商全面停产。那些天,老李把手头的资源翻了个遍,发现不管如何都凑不够客户需要的定单量。
老李事后总结教训:就是被突但是至的机会冲昏了头脑。在巨大的成功诱惑眼前,如何保持冷静的心态,不为了“拼命捉住”而失去理智和判断,这其实更考验人心。
好在老李和客户只是口头协议,还没来得及签合同,这才避免了重大损失。后来,他专程去客户公司道歉,费了很多力气才修复了这个关系,重建信任。
这个故事,是我的朋友小雪讲给我的,那几天,她正面临着和老李当时类似的状态——唾手可得的大定单。小雪心里清楚,做销售的,动作慢一步,变数就会多三分——定单旁落或客户临时变卦,只要不在合同上签字,一切皆有可能。
要是之前,她肯定早就拍胸脯了:没问题,您这单子我做了!可由于有了老李的教训,这回小雪谨慎了许多,她给客户的回复积极却留有余地:应当可以,我需要确认一下其他环节,尽快给您答复。
慢的这一拍,并没有影响小雪拿下这个定单,但是却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可能产生的风险,保证了她把机会变成收益,稳稳地揣在兜里。
的确,有些机遇是稍纵即逝的,所以很多人材会死死盯着它,生怕错过些甚么。但机会其实只是一种可能性,其实不一定指向成功。因此在它突然来临的那一刻,无妨稍作停顿,检视一下自己有无做好准备,是不是有足够的能力接住它。
放弃机会比创造机会更需要勇气
有些人苦于没有机会,有些人却由于机会太多心生烦恼。
你知道确切存在这样一种人,他们有着让人羡慕的聪明头脑,不管在甚么行业从事甚么工作,总能比大多数人更快发现规律、掌握要领。也正由于如此,他们总能取得比他人更多的机会。
同学小枫就是这类人。凭着一路的名校背景和出众的成绩,经济专业的她毕业以后毫无悬念地进入“四大”,前程一片大好。也就过了两年吧,当同龄人都在职场闷头打拼的时候,小枫已觉得厌了:“做来做去就这些东西,该学的也都学得差不多了,就剩下简单重复,很无聊。”
那阵子,她忽然对时尚产业产生了兴趣,开始寻觅相干的留学机会。在通过了一系列语言考试以后,虽然面试官惊诧于为何这样一个毫无相干专业背景的人会有此突发奇想,但小枫的诚意和聪敏还是让她取得了这个去意大利读书的机会。听说,在时尚领域,那个学校是全球最好的之一,能拿到录取通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生寥寥可数。
两年以后,小枫留学归来。她还没来得及在时尚行业有甚么动作,原来公司的同事就抛来橄榄枝——那是一家全球500强企业,公司的金融部门正在招聘中层。小枫犹豫了一下就答应了,一是她当时的确需要一份固定收入,更重要的,她觉得“时尚行业的人头脑比较简单,还是喜欢和做金融的人打交道”。
重返金融圈的那段日子,小枫过得其实不开心。她也说不清为何,工作总是提不起兴趣,“多是兴趣不在这里吧”。不到一年,她又辞职了,这次让她下决心离开的,还是一个“机会”。
小枫偶然间听人提起了英国一家顶尖时装设计学院,心生向往,虽然她知道这家学校“申请条件非常非常高,而且多招收欧美学生,在亚洲只招50人”。小枫毫无美术功底,一年前我们见面时,她还在学习立方体的素描和明暗关系,但她还是死磕了四个月,交出了三组设计作品,而且奇迹般地拿到了录取通知书。
这几年,小枫活得就像个传奇,每次的变动都毫无征象,也没有固定路径可循。她就像悬浮在流体中的微粒,不停地做着无规则运动——也许,她的动力就来自于,力求掌控住生命中出现的一次又一次机会。
那次我们聊起“慧极必伤”的话题。她承认,如果自己“拙”一点儿,就不会出现这么多机会,极可能还在做着最开始的那份工作,而且会提升到一个不错的职位,生活稳定、安逸。
如果仅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衡量,小枫明显不是一个值得鉴戒的案例。对大多数人来讲,如果把职业生涯比作一条路,你必须首先明确的是,自己的目的地在哪里。机会就像旅途中不断出现的岔道口,多是捷径,也可能将你引入歧途。其实不是见到路口就要转弯,只有明确了目标,找准前行的大方向,即使是一时绕了弯路,但总不至于始终在原地兜兜转转,乃至南辕北辙。
机会突但是至,考验的是一个人的判断力和稳定性。有些时候,放弃机会比创造机会更需要勇气。
该以怎样的态度面对机会
听到过太多人抱怨没有机会,也亲眼所见很多人急吼吼地“制造机会”,那分对成功的渴望,可见一斑。
的确,或许你每天加班至深夜,长时间的辛苦付出反而比不上某次毫无前兆的临危受命让人印象深入。谁都清楚职场上的机会心味着甚么,但这其实不代表你可以跳过辛苦积累的阶段,守株待兔般坐等好运气降临。一个恰当的态度也许应当是,机会未到的时候不强求,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机会来临时,用一种平和的心态把它看清楚,好好掌控或果断放弃。
不论是小雪、老李还是别的甚么人,在机会来临之前都是扎扎实实地打下了基础的。身在职场,人脉的积累、渠道的建设、客户关系的保护、专业知识的不断更新,这些仿佛都是些不值一提的细节,但你不知道其中的哪一个环节就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机会,也没法预感那些近在眼前的机会,会由于哪一个环节的小忽视毁于一旦。
每个成功者都在强调掌控机会的重要性,这本身无可非议,由于这样的高光时刻确切是个人生涯中的重要拐点。但作为听众,如果我们只看到成功故事中机缘偶合的A面,而疏忽其平凡、琐碎、庸常乃至是难捱的B面的话,就极可能堕入一种危险的地步——过于看重机会,急功近利,乃至成为投机份子。
成功本是瓜熟蒂落的事。心无旁骛地做一件事,锲而不舍,机会自然会找上门来。一样,如果你把精力专注于事情本身,而不是一心想着成功、名利、自我证明这些东西,当机会来临时,就不会为了捉住它而用力过猛,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