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婚礼贺词 > 正文

三角形内角和

发布时间:2021-04-20

三角形内角和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案

作为一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经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获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末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浏览。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案1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位的第四课时《三角形的内角和》,主要内容是: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等。

教学内容分析: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间的关系,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教学对象分析: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平时的生活中已接触到三角形,在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和利用他们已掌握的学习方法,教师把课堂教学组织生动、活泼,突出知识性、趣味性和生活性,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量、剪、拼、摆等操作学具活动,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主动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视察、归纳、概括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生亲身动手和归纳中,感遭到理性的美。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学难点:验证所有三角形的内角之和都是180°。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三角形等。

学具准备:三角形、剪刀、量角器等。

教学进程:

一、出示课题,温习旧知

1、认识三角形的内角。

(1)温习三角形的概念。

(2)介绍三角形的“内角”。

2、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

【设计理念】通过温习三角形的概念的进程,不但可以巩固学生的旧知识而且可以为新知识教学提供知识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通过预习,认识结论,提出疑问

2、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

(1)用“量一量、算一算”的方法进行验证

①汇报丈量结果

②产生疑问:为何结果不统一?

③解决疑问:由于存在丈量误差。

(2)用“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进行验证

①指点剪法。

①分别拼: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③验证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3)用“折一折”的方法进行验证

①指点折法。

①分别折: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③再次验证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3、看书质疑

【设计理念】此进程采取直观教学手段。通过让学生动手量、拼等直观演示操作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激活学生的思惟,有助于学生的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从而明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三、实践利用,解决问题:

1、在一个三角形中,∠1=140°,∠3=25°,求∠2的度数。

2、求出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图略)

3、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0°,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4、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你能求出下面的四边形和正六边形的内角和吗?(图略)

5、数学游戏。

【设计理念】练习设计的优化是优化教学进程的一个重要方向,所以在新授后的巩固练习中注意设计层层递进,既有坡度、又注意变式,更有一练一得之妙,从而使学生牢固掌握新知。

四、总结全课、延伸知识:

1、今天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你感觉学得怎样?

2、知识延伸:给学生介绍一种更科学的验证方法——转化。

【设计理念】课堂总结不但要关注学生学会了甚么,更要关注用甚么方法学,要成心识的增进学生反思。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方法:①量一量 拼角(略)

②拼一拼

③折一折

【设计理念】此板书设计我力求简明扼要、布局公道、条理分明,体现了简洁美和形象美,把知识的重点充分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起了一语道破的作用。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案2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页例6、“做一做”及教材第69页练习十六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

2.能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结论,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

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分析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

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学准备:

三角形卡片、量角器、直尺。

导学进程

一、温习

1、甚么是平角?平角是多少度?

2、计算角的度数。

3、回想三角形的相干知识。(出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二、新知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质疑验证结论这样的思惟进程,真正整体感知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真正验证了“实践出真知” 的道理,这样的教学,将三角形内角和置于平面图形内角和的大背景中,拓展了三角形内角和的数学知识背景,渗透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有效地避免了新知识的“横空出现”。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1、读学卡的学习目标、任务目标,做到心里有数。

2、揭题:课件演示甚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3、料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4、验证:

(1)初证:用一副三角板说明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质疑:三角板是特殊的直角三角形,不具有普遍性,不能代表所有三角形。

(3)再证:请按学卡提示,拿出学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师巡查)

(4)汇报结论(清楚明白的给小组加优秀10分)

5、结论:修改板书,把“?”去掉,写“是”。

6、追问:把两块三角板拼在一起,拼成的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说明三角形不管大小它的内角和都是180°(课件演示)

7、看微课感知“伟大的发现”(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自己所做的和帕斯卡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进程是一样的,从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三、知识应用(课件出示练习题,生解答)

1、填空

(1)一个三角形,它的两个内角度数之和是110 ,第三个内角是( )。

(2)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是50,则另外一个锐角是( )。

(3)等边三角形的3个内角都是( )。

(4)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一个底角是50,那末它的顶角是( )。

(5)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60,这个三角形也是( )三角形。

2、判断

(1)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两个直角。 ( )

(2)锐角三角形任意两个内角的和大于90。 ( )

(3)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不一定是等边三角形。 ( )

(4)三角形任意两个内角的和都大于第三个内角。 ( )

(5)直角三角形中的两个锐角的和等于90。 ( )

四、拓展探究

根据所学的知识,你能想办法求出四边形、五边形的内角和吗?

1、小组讨论。2、汇报结果。3、课件提示帮助理解。

五、自我评价根据学卡要求给自己评出“优”“良好”“合格”。

六、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教学反思

今天我讲了《三角形内角和》这部份内容,学生其实通过不同途径已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是否是说这节课的重难点就已突破了,只要学生能利用知识解决问题就算是到达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了呢?我想应当好好思考教材背后要传递的东西。

任何规律的发现都要经过一个猜想、验证的进程,不经历这个探究的进程,学生对这一内容的认识就不深入,聪明的孩子还会怀疑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吗?。因此这个结论必须由实践操作得出结论。所以终究我把本课定为一个实践探究课。

如何开篇点题,是我这次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由已知顺利转向对未知的探求,怎样直接转向研究三个角的“和”的问题呢?因此我只设计了三个简单的问题然学生快速进入主题。

如何验证内角和是180°,是我一直比较纠结的环节。由于小学生的知识背景有限,没法利用证明给予严格的验证。只能通过动手操作、空间想象来让孩子体会,这些都有“实验”的特点,那末就都会有误差,其实都没法严格的证明。但是这节课我们除要尊重知识的严谨还应当尊重孩子的认知。如果通过剪拼、折叠、想象后,还有的孩子认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值得怀疑的话,这不过也是件好事,说明孩子体会到了这些方法的不严谨,同时对知识有一种尊重,对自己的操作结果充满自信,否则拼个差不多也能够简单的认同了内角和是180°。

本节课的练习的设置也是努力做到有梯度、有趣味、有拓展。从开始的抢答内角和体会三角形内角和跟大小无关、跟形状无关,到已知两个角的度数求第三个角,这些都是巩固。以后的,求拼接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后,得到的图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求被剪开的三角形,构成的新图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这些都是对三角形内角和的一次拓展。让学生的认知产生冲突,提出挑战。

给学生一个平台,她会给你一片精彩。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内角和是不是是180°,学生最容易出现的就是把3个角剪下来拼一拼,个他人可能会想到折的方法。而这节课上有个小姑娘研究的是直角三角形,她的折法很奇妙,将两个锐角折过来,恰好拼成一个直角,这个直角和原来三角形已有的直角就堆叠在了一起,两个直角就180°。虽然我知道这样的方法,但是通过试讲,孩子们没有这样的表现,我就没有苛求甚么。但是今天的课堂太丰富多元了。这样的方法都出现了让我觉得特别值得肯定。为何会这样呢?我想还是由于我给了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当有了空间,孩子才会发挥他们的才华。这是我的一大收获。

前边验证时间过量,到练习时间就有些少,特别是求四边形和六边形内角和时,给的时间太短,学生没有充分思惟。

总而言之,这次的公然课,给了我一次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在教案设计时,该怎样样把每个环节落实到位,怎样样说好每句话,预设好每个环节,在教研入耳取各位教师的点评,让我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觉。在此,我衷心感谢数学团队教师对我中肯的评价,感谢他们对我的直言不讳,忘我奉献自己的想法,让我在教学中,能够在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与学生共同去探讨,去发现,去学习。